返回

四合院:我罩着傻柱,谁敢反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3章 传承之光,翠谷村的文化守护与发展
    随着翠谷村的旅游产业日益红火,村子里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王大山在忙碌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村子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

    他深知,这些古老的文化是翠谷村的根,是连接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精神纽带。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王大山来到了村子里的小学。

    学校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王大山找到了校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李校长,我今天来是想和您商量个事儿。咱们村的传统文化这么丰富,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学习。您看能不能在学校里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程,比如教孩子们唱山歌、跳竹马舞、制作传统手工艺品。”

    王大山诚恳地说道。

    李校长听后,连连点头:“王支书,您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们也一直想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师资和课程。您要是能帮忙,那就再好不过了。”

    王大山笑着说:“这事儿包在我身上。咱们村里有不少会这些手艺的老人,我去请他们来当老师。课程方面,我们可以一起商量着制定,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兴趣。”

    从学校出来后,王大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里几位老艺人的家中。

    他首先拜访的是村里的山歌王赵大爷。

    赵大爷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依然硬朗,唱起山歌来声音洪亮,韵味十足。

    “赵大爷,我来看您啦!”

    王大山走进院子,热情地打招呼。

    赵大爷从屋里迎出来,笑着说:“大山啊,你可是稀客。快进来坐,找我有啥事啊?”

    王大山把自己的想法跟赵大爷说了一遍,赵大爷听后,激动地说:“这可是好事啊!咱们这山歌,要是没人传承,可就失传了。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

    随后,王大山又拜访了竹马舞的传承人刘大叔和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孙奶奶。

    他们都非常支持王大山的想法,纷纷表示愿意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传统文化课程很快在学校里开设起来。

    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孩子们都会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

    赵大爷教孩子们唱山歌,那悠扬的旋律在校园里回荡;刘大叔教孩子们跳竹马舞,孩子们骑着竹马,欢快地奔跑着,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孙奶奶则教孩子们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一双双小手在针线和布料间穿梭,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就诞生了。

    除了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王大山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他在村里举办了山歌比赛、竹马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热情参与。

    在一次山歌比赛中,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齐聚在文化广场。

    舞台上,选手们一展歌喉,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美。

    台下,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王支书,这次山歌比赛可真热闹啊!好久都没这么开心过了。”

    一位村民笑着对王大山说。

    王大山高兴地说:“是啊,咱们这山歌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丢。通过这次比赛,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山歌,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王大山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不高,觉得这些东西太老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王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知道,要想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必须让它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于是,王大山开始思考如何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他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文化创意小组,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在文化创意小组的努力下,一系列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

    他们将山歌改编成流行歌曲,配上现代的音乐节奏,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将竹马舞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创作出了新颖的舞蹈形式;还将传统手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更具时尚感和实用性。

    这些创新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村民和游客的喜爱。

    年轻人也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纷纷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这一天,一位来自城里的文化专家来到了翠谷村。

    他听说了翠谷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做法,特地前来考察。

    王大山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向他介绍了村子的情况。

    “王支书,你们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