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 恩科。
    世间万物,几无金钱粮草不可解之困。

    若有例外,唯钱粮不足之症耳。

    皇帝一纸诏书,五军都督府高官风云变色,尽皆调遣。

    继而撒金撒银,新监军与锦衣卫携重资入驻军营,两招连环,京营转瞬易主。

    至于顺天府治安之忧,乃五城兵马司与官府之责,与天子无涉。

    随后数日,神机、五军二营迅速拔营,奔赴南海子接受重整。

    朱由校立于山丘之巅,锦衣卫环伺,俯瞰士卒疾跑如飞。

    选拔新丁,条件简明:持盾执刀,携铳披甲,负粮三日,疾行三十里。

    此非严苛,唯意志之试炼,酒囊饭袋者自难胜任。

    “庸才!”见一队臃肿之士气喘吁吁,朱由校怒斥,随即下令:“发配城建营,以观后效。”

    坡下校场,壮士两两相对,拳脚相向,争夺伍长、什长之位。

    皇帝有言在先,不论出身,唯勇者胜,以拳定尊卑,军中风气焕然一新。

    胜者赏银一月,败者亦不落空,当场兑现,军心大振。

    同时,文吏忙碌,登记造册;匠人操刀,雕刻新牌,小巧玲珑,刻名住址,以备后用。

    四万京营兵士,虎贲、豹韬二卫精选七千精锐,余者尽归钱世桢麾下城建营,于南海子大兴土木,伐木筑屋,虽冬日严寒,军帐温暖,人心安定。

    时至十月十五,恩科开启,曹文诏率虎贲卫五千,声势浩大,穿街过巷,实为新皇向京城百姓宣告权威之举。

    国子监学子,六千七百人,列队而入承天门广场,锦衣卫四处搜罗桌椅,以应大考之需。

    虎贲卫环场而立,朱由校登临承天门,俯视众生,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帝王之感。

    国子监祭酒公鼐率众学子,齐声请安,朱由校淡然回应:“朕安。”

    此刻,他方觉皇权在握。

    "圣上旨意,诏告天下:"

    "朕承先祖鸿业,顺万民之望,然国运多舛,官位空虚,故特设恩科,广开才路,以图社稷之安。"

    "恩科开启!"

    太监宣旨毕,一声"开科"响彻云霄,承天门下,侍臣手捧试卷,鱼贯而出,犹如春蚕吐丝,赐予将士文房四宝,静待龙跃云津。

    "咚——"

    晨钟暮鼓,悠远而庄重,万历四十八年恩科盛典,于此拉开序幕。

    席间,高官显贵,内阁辅臣与六部九寺长官并肩而坐,宛如众星拱月,共襄盛举。

    周应秋轻抿清茶,目光闪烁,似有难言之隐,顾盼间,与毕自严低语:"吾卷已示诸生,君亦否?"

    毕自严闻言,诧异之余,释疑道:"圣上之意,非为试也,乃扬名国子监之策,吾岂敢违?"

    二人复议韩爌之举,毕自严心中暗笑,韩爌之秘,了然于胸,遂以言解围:"韩公或有隐衷,我等勿议。"

    考场之上,秩序井然,锦衣卫如鹰隼巡弋,皇权之下,谁敢逾矩?一个时辰,笔墨交锋,智慧碰撞,皆在方寸之间。

    钟鸣再响,收卷之时,考生如释重负,又入另番规制,解手归队,静待佳音。

    阅卷现场,严谨至极,六千余卷,百人共判,细批详阅,互换复核,公正无私,尽显天朝威仪。

    成绩速出,五十分上者,呈于御前。朱由校览罢名册,眉头微蹙,未见心中所期,轻叹道:"非是尔等不才,恐非吾所求也。"

    言罢,目光落于公鼐身上,语带深意,不怒自威。

    六千七士子,仅八百四十九人跃过及格之槛,此等国子监之绩,岂非对朕与大明之嘲弄?

    “朕之所设考题,非艰涩难解,略通《到任略览》、《算经精要》、《大明律典》者,岂不能轻易揽得六十分之誉?”

    “臣实感愧疚难当。”

    面对此景,公鼐亦欲陈词,道出隐情:“此番恩科,筹备未周,且陛下命题新颖独特,学子未曾触及,故成绩未如预期。望陛下宽宏大量,息怒为上。”

    “来日若再启恩科之门,臣深信,学子必能知耻奋进,成绩定将焕然一新,不负圣望。”

    “哼。”朱由校轻哼一声,未置一词。

    言及未来,恩科再启,遥遥无期。转而问向周应秋:“目下,我县缺额几何?”

    周应秋应声而出,禀报曰:“大明辖下千四百二十七县,除却京调之官,现存知县七百六十九,尚缺六百五十八员。”

    “正可借此恩科,补缺。”朱由校将太学生名册掷于周应秋手中,续道:“将府城有三年资历之官调往京师,速拟奏章,先补京官之缺。

    再将县城政绩斐然者提升至府城,此批太学生,即派往各县任职。”

    朱由校轻描淡写间,太学生之去向已定,挥手道:“放榜之时,务必谨慎,勿使波澜四起。”

    “臣等遵旨。”群臣躬身领命,心领神会:县官分配,尔等自决,勿扰圣听。

    朱由校拂袖而去,步入承天门下,虎贲卫开道,玄武门出,迤逦南行。

    帝驾既去,承天门上,百官却因周应秋先前官员调动之事争执不休。周氏之举,触动各部敏感神经,尤以邹元标、韩爌等东林重臣为甚,此等独断专行,何以成就众望所归之清明朝局?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