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辰安的科举之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5章 秋猎
    太和殿内,金砖铺地,龙柱擎天。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肃然而立。

    苏辰安手持奏章,稳步上前,向皇帝行礼后,开始述职。

    "臣苏辰安,奉旨治理沧澜江三年,今向陛下及诸位大人禀报治水成果。"

    他的声音清朗沉稳,回荡在大殿之中。随着他娓娓道来,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变得凝重,继而转为震惊。

    "沧澜江原为洪患频发之地,每逢雨季,江水泛滥,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

    臣到任后,先筑十里长堤,以水泥浇筑,堤顶可并行两辆马车。"

    他展开一幅精细的图纸,上面详细标注了堤坝的结构。

    工部侍郎忍不住上前一步,眯着眼睛仔细端详:"这堤坝的设计......前所未见啊!真是太妙了。"

    "堤坝外侧,栽种三十万株紫穗槐,根系固土,枝叶防洪。"苏辰安继续道,"三年间,沧澜江再未决堤。"

    张远松倒吸一口凉气:"三十万株?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回张大人,"苏辰安微微一笑,"紫穗槐易成活,百姓自发参与栽种,并未增加朝廷负担。"

    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指不自觉地敲击扶手,眼中精光闪烁。

    苏辰安又展示了分水堰的图纸:"此堰设鱼道,既调节水流,又保护鱼群繁衍。去年沧澜江鱼获增加五成。"

    "五成?!"几位武将忍不住惊呼。他们常年驻守边疆,最清楚军粮的重要性。

    最令人震撼的是"稻花鱼"养殖之法。当苏辰安解释如何在稻田中养鱼,使亩产增加三石时,整个朝堂沸腾了。

    "三石?!"老迈的农部尚书颤巍巍站起来,"苏大人,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苏辰安拱手,"沧澜县已有详细记录,随时可供查阅。"

    皇帝突然开口:"苏爱卿,此法可否推广全国?"

    大殿瞬间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苏辰安的回答。

    "回陛下,"苏辰安从容不迫,"臣已整理成册。

    只需因地制宜稍作调整,可在江南水乡率先推广。三年内,可使全国粮食增产两成以上。"

    "两成!"皇帝猛地站起身,龙袍袖口都在微微颤抖。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成的国力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兵部尚书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即出列:"陛下!若军粮充足,我朝边疆可增驻十万精兵!"

    户部尚书不甘示弱:"赋税收入至少能增加三百万两!"

    工部尚书激动得胡子都在抖:"苏大人,这堤坝之法,可否用于黄河治理?"

    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各位大臣争相发言,都想在这旷世功绩中分一杯羹。

    那些原本对苏辰安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嫉妒目光,此刻全都变成了热切的期盼。

    皇帝重重拍了下龙椅扶手,大殿立刻安静下来。

    "苏爱卿,"皇帝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朕命你全权负责治水之法推广事宜。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苏辰安深深一揖:"臣定当竭尽全力。"

    退朝时,苏辰安被团团围住。往日对他爱答不理的官员们,此刻都堆满笑容,争相邀请他过府一叙。

    内阁值房内,檀香袅袅。五位阁老正在批阅奏章,见苏辰安进来,纷纷起身相迎。

    "苏大人来了。"首辅杨廷和捋着胡须,笑容和蔼,"老夫早就想见见这位少年英才了。"

    "杨首辅过奖。"苏辰安恭敬行礼,又向其他四位阁老一一见礼。

    他取出五个精致的锦盒:"这是下官从沧澜带回的云雾茶,虽非名品,但胜在清新爽口,还请诸位大人笑纳。"

    几位阁老对视一眼,心中暗叹此子处事圆滑。

    茶叶不算贵重,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敬意,又不会显得刻意讨好。

    次辅刘健接过茶盒,笑道:"苏大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实在令老夫汗颜啊。"

    "刘大人言重了。"苏辰安谦逊道,"下官不过是运气好些罢了。"

    最年轻的阁老李东阳意味深长地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不过..."他话锋一转,"内阁事务繁杂,苏大人初来乍到,可有什么不明白的?"

    这话看似关心,实则试探。苏辰安不慌不忙:"正要向诸位大人请教。下官初入内阁,不知眼下最紧要的事务是?"

    杨廷和满意地点头:"苏大人有心了。目前最紧要的,是筹备秋猎大典和来年春闱。"

    几位阁老各怀心思。

    表面上,他们对这位新贵礼遇有加;暗地里,却都在盘算如何利用或者制衡这个突然崛起的政治新星。

    杨廷和想的是:"此子深得圣心,需好生笼络。"

    刘健则在盘算:"若能将他拉入我们这一派..."

    李东阳最为警惕:"如此年轻就入阁,假以时日还得了?必须想办法压制。"

    苏辰安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他从容地参与讨论,既不过分表现,也不怯场,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