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她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4章 谋圣出世
    张宁听从了白雀的建议,以商队的名义,让徐晃与韩当前往幽州。

    并派背嵬军暗中协助,打探消息、释放流言,意图让公孙瓒与刘虞争斗。

    在此期间,邺城各级将领也开始厉兵秣马,大量运送粮草至河间国。

    同时有斥候不断在冀州边境打探,时刻关注关东联军的动态。

    这一日,邺城幕府外又来了一个年轻人。

    长得黑黑瘦瘦的,穿着一身粗布麻衣,鞋子上还沾着一些黑泥。

    从外表的装束来看,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青年罢了。

    不过奇特的是,他的眼眶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为其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正当他准备踏入幕府时,守门的张信眼疾手快地拦住了他:

    “站住!你是何人?圣女正在处理要务,闲杂人等不得擅入!”

    年轻人闻言一愣,随即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

    他拱手做了一揖,笑道:

    “兄长,莫不是不认得我了?”

    张信看着年轻的样子,先是有些错愕,对方与自己差不多大。

    这声音也有些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过。

    随即定睛细看,发现眼前的年轻人虽然外表变化颇大,但那双睿智眼神却似曾相识。

    他猛地一拍脑门,惊喜道:“哎呀!阿良,原来是你,你怎么这副打扮?”

    来人正是当年张宁亲自赐名的孩童之一——张良。

    “兄长,咱们快有三年没见了吧?”

    张良笑着回道,眼中流露出怀念的眼神。

    当时张宁一共挑选了四个资质不错的少年,分别是张信、张良、张英、张兰。

    其中张信武艺天赋极强,现在也是黄巾军少有的高手。

    而张良聪慧过人,善于思考身边的事务。

    张英心思细腻,冷静胆大。

    张兰表面沉默,却有极强的洞察力,能够看出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至于这四人未来怎么发展,张宁则是撒手不管,由他们自由发挥。

    毕竟她现在所处的世道,并没有什么应试教育,也不需要读书机器。

    张信点点头,亦是感慨万分的说道:

    “是啊,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我还记得当初听说你被黄师派去魏县当县令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十五岁的县令,这放眼整个天下都是凤毛麟角啊!”

    他们黑风山书院出来的孩子,就是厉害!

    张良谦逊地笑了笑,摆摆手说道:

    “兄长谬赞了,当时情况特殊,黄师也是无奈之举。”

    “况且,我这县令也当得磕磕绊绊,全靠手下人帮忙,才勉强维持下来。”

    谦虚归谦虚,张信自然是不信的。

    他望着自己这个小兄弟,摇头叹气的说道:

    “当初在书院时,就属阿良你学业最佳。”

    “就连黄师都说汝将来必成大器,会成为像管仲、乐毅那般的人物。”

    张良连忙摆手,依旧是那副谦逊的样子。

    “哎,兄长过誉了,那不过是黄师随口夸赞的一句玩笑话,当不得真。”

    “管仲、乐毅乃千古名臣,我张良何德何能,敢与他们相提并论?”

    张信闻言无奈一笑,露出一副我全都看穿的表情:

    “阿良,你就别谦虚了。咱们兄弟姐妹四个,谁不知道你的本事?”

    “你这次回来,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跟圣女禀报?”

    说到正题,张良的面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点了点头:

    “我在魏县任职期间,时常思考平定天下之策,究竟什么能够真正使天下人信服。”

    “这三年来,终于被我找到一条必胜之道,一定可以助圣女平定天下!”

    张信闻言不由精神为之一振,他这个兄弟,果然有出息!

    “阿良,你所说的必胜之道,究竟是什么?”

    张良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本略显陈旧的小册子。

    册子的封皮和边缘已经磨损,显然经常被翻阅与撰写。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本册子竟然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

    “兄长,这便是我的‘必胜之册’。”

    “我认为,要平定天下,关键在于赢得民心。”

    “民心所向,即是天命所归。”

    “可是,我们该如何获得民心呢?”

    张良缓缓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额……”

    看着那本难闻的册子,张信很想用布堵住自己的口鼻,或者离对方远一些。

    不过他这个时候奇怪的发现,不仅是那本册子有难闻的臭味。

    就连张良本人,身上也有一股难闻的异味。

    当下,张信皱着眉说道:

    “阿良,先别说你有什么‘必胜之道’,你有多长时间没洗澡了?”

    张良闻言,先是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衣衫,随即苦笑起来:

    “兄长,不瞒你说,我为了想这必胜之策,已经一个多没洗澡了。”

    “而且这一路上为了尽快赶回邺城,确实没顾得上洗漱。”

    “这不,身上都腌出味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