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到七零当女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赶大集
    第二日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听说有集会, 姜宁一大早就被叫起来赶集了。

    “苗婶,出去啊?"

    “是啊,这不是到端午了吗,趁大家都在,去赶大集,凑个热闹。”

    苗桂花被问到,笑嘻嘻的拉起那个小媳妇说起话来。

    “哎呀,你不说我都忘了,今天有集会,那你们赶紧去吧,我也回去收拾收拾。”

    “好、好,去凑个热闹。”

    等姜家人走了,小媳妇也不磨蹭,麻利的晾好衣服。

    “奶,赶集有什么卖的?”

    姜宁不紧不慢的走着,看着路上好些人兴高采烈的拎着篮子,看着大包小包的,一眼就知道也是要去赶集的。

    说起来这也是姜宁这几年来第一次赶集,前几年闹饥荒,大家饭都吃不上了,哪有心思搞什么集会,这几年形势好点了,家家手里都有余粮,大集也就又兴办了。

    姜宁对大集的记忆还停留在小的时候,也记不大清楚有哪些东西可卖了。

    提起这个,苗桂花可来了兴致,“有好些东西卖呢,比供销社的都多。"

    苗桂花也说不清楚,她需要的在集市上都能买到。

    这时集体劳动抓得紧,不让倒买倒卖,挖社会主义墙角,但又不能完全限制,百姓对生活用品的采购,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允许开个大集。

    “我还要把你爷爷编的竹筐拿出去卖了…”姜宁静静听着自家奶奶的唠叨,也不腻烦。

    看着不远处干苦力搬竹筐的父子二人,报以一个歉意的微笑。

    没走一会儿,就到了集市,几人在集市上逛了一圈,选好了位置后,就把竹筐放下。

    “你们几个去玩吧,我在这卖一会儿。”苗桂花摆摆手,朝姜宁招呼着。

    姜宁刚想说什么,就看见苗桂花一不留神就打进内部,拉起隔壁的奶奶唠嗑,姜宁刚伸出的手“嗖”的一下缩了回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

    “走吧。”沈瑛揽住姜宁肩膀,抿了抿唇,压下嘴边的笑意。

    姜卫国也装作没看见一样,转移了视线。

    现在正是六月中旬,既不是农忙时节,也不是秋收,地里的活不多。集上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的人都很多,卖草鞋、芭斗、席子这一类的手工制品也很多。

    还有推着个炉子卖烤红薯的也有,红薯香甜的味道,飘的满大街都是。

    尽管吃过了早饭,姜宁还是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拿着吧!”姜远走上前,掏出钱,买了两个红薯,一个递给了姜宁,一个递给了沈瑛。

    “谢谢二哥。”姜宁只觉心里甜滋滋的,也不吃独食,掰下一半递了过去。

    姜远也不客气,接过吃了起来。

    四人拿着半截红薯,一边吃一边逛着集市。 也因着赶集比较热闹,不少人都穿着好一点的衣服,但还是有不少人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赶集的地方不算大,但也正好在几个生产队的交界处,人来人往的。

    姜宁望过去,不少人都捧着鸡蛋出来卖,也有卖鸡鸭的,她还看见有人捧着只小猪崽到处叫卖, 甚至连供销社也有一个摊位在叫卖。

    姜宁乍一看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人群涌动。

    “这豆腐怎么卖?”

    就在姜宁胡思乱想中,沈瑛已经拉着姜宁来到了一个豆腐摊上。

    “大妹子,你瞧,这都是正新鲜的豆腐,一把豆子可以换一块豆腐,没豆子的话,五分钱一块。”摊主热情的招待着。

    “那行,你给我拿四块。”沈瑛把篮子和两毛钱递了出去。

    姜宁瞬间被豆腐摊吸引住了,豆腐是老豆腐, 巴掌大一块,没有嫩豆腐那样白嫩,颜色深一点, 但鼻尖都是豆香味。

    买完豆腐后,姜宁还瞧见有卖糕点的,也买了两块尝尝。

    逛了快半个小时,沈瑛把家里需要的东西都买齐了,有盐、有油、还打了小半瓶酱油。

    这会儿才堪堪晌午,姜宁吃了一路,也不怎么饿,一行人也就没打算那么早回去。

    姜宁揣着刚才买的几块糕点回到了苗桂花卖竹筐的临时摊位上。

    竹编技术大多人都会,而且竹子也不难找,姜宁已经做好卖不出去的准备了,想着怎么安慰奶奶。一回到临时摊位,意料之外的没剩多少了。

    “妈,今天竹筐那么受欢迎?”姜卫国看着所剩无几的竹筐也很惊讶。

    听到姜卫国这么说,苗桂花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你爸编的框那么好,怎么可能不受欢迎。”

    “奶,吃一点。”

    苗桂花也饿狠了,拿了一个糕就吃起来。

    吃过简单的午饭后,苗桂花也把竹筐卖出去了, 拉着姜宁和沈瑛把隔壁猪肉摊上剩下的一点下水包圆了,收拾着摊子也跟着大部队一起回去了。

    “姜宁有你的电话。"

    姜宁前脚刚到家,就听到了大队部的通知。

    听到喊话,姜宁脑子里过了一遍,也没确定谁会给她打电话。

    “你确定是叫我的?”姜宁不确定的又问了一遍。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