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口罩三年过后,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做
    这几天去楼下的“幸福林带”公园溜达了几圈,国家投资了三千多个亿建成的城市综合体大型主题公园与全球最大的地下商超,入目一片凄凉,前两年新入驻的店铺都关门挂锁了,现有总量也仅存十分之二不到,这种情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你看现在这个路上冷清的,而且还是马上国庆节了,没有什么人,这个疫情闹得什么行业都不好干。

    任何行业从业者都不能不做事在家里呆一年。"

    我听完挺感慨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工作者而言,没有工作意味着收入停滞,而且城市生活成本高,基本都很少有存款,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在疫情时代下,我们个人如何与时代共处。

    01

    保证主业的稳固发展

    前阵子网上有篇文章热度很高,题目是:未来三年,请善待你所在的单位。

    写的就是在疫情时代下,我们个人需要保持稳定的一份收入,这很重要。

    在变数面前,能够确定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尽管不是大富大贵,也足以在突变的时代,让我们觉得心安。

    我有位朋友,在前阵子疫情居家隔离之前,已经把辞职信写好,就差提交给领导了。

    但是疫情突然到来,给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他也因为没有及时提交辞呈,多在岗了一个月。

    解封之后他约我吃饭,我问他找到新工作了吗?

    他说:先不跳槽了,疫情在家我认真想了想,如果当时我冲动之下提了离职,这次疫情在家我就喝西北风了。

    是的,现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经验。

    就今年而言,我所在的城市已经经历两次居家隔离,总时长加起来两个半月。

    对于任何普通人而言,一年当中两个半月没有工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求稳,是生存的基本盘。

    02

    减少开支,积极储蓄

    韩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你怎么看待“买不起房,我不如及时行乐”这种消费观?

    一向桀骜不驯的韩寒真诚地回答:

    "首先我觉得应该说点实际一些的,第一点就是一定要储蓄,第二就是不要陷入过多的欲望和消费主义的陷阱。"

    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评论:老少年接地气了。

    网上有研究数据表明:现在的消费群体以90后为主,00后的消费占比也正在逐步提高。

    年轻人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品牌,愿意为企业文化买单。

    再加上互联网时代,商家无孔不入的营销手段,年轻人确实很难存钱与储蓄。

    花花世界迷人眼,成为月光族太正常了。

    但是储蓄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挣钱,如果能挣钱却存不下钱,那就是在增加未来的生活风险。

    我们应该趁着现在精力旺盛,社会责任没那么重的年龄去为未来储蓄资金。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疫情给我们提前上了一课。

    曾经的我也深陷消费主义的陷阱,我在大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逛淘宝。

    对我来说,淘宝太有意思了,而且只要是我认为可能用得上的东西,我就会购买。

    比如有一次我看上了一个几百块的简约风格台灯,当时我想:宿舍的灯光那么暗,买一个台灯到时候看书的时候肯定用得上。

    现在我扪心自问,我当时喜欢它的外观多于它的实用性。

    但正是因为不断的自我洗脑,我在最后入手了这个台灯。

    事实证明,这个台灯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积灰,我根本没打开过几次。

    所以,我们需要时刻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

    你能用上的东西,永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少。而你需要用到钱的地方,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03

    发展副业,夯实经济基础

    刚毕业的时候,我入职一家互联网车企,负责销售端工作。

    那个时候刚毕业,就能月薪一万,虽然忙,但是也十分满足。

    毕竟在大学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500,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直线上升。

    但是很快我发现,虽然我表面看起来收入很高(对于那时候的我而言),但是我的支出也同样高得可怕:吃饭,水电费,物业费,给父母每个月固定打钱等等……

    每个月的金钱花费就像过山车,月初发工资和月末计算盈余,两者在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在保证工资的基础上,我觉得自己急需一项副业来摆脱这种情况。

    于是我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做两件事:做公众号以及用可接受亏损范围内的金额去做投资。

    其实我在大学阶段就已经独立运营过公众号了,只是由于当时没有经济压力,所以更新几篇之后就草草收场。

    这次算是重启这个“项目”,投入了所有的业务时间,再加上这些年来经历和阅读量的增加,正好有表达的欲望,所以开始了我在公众号的日更计划。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