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冲破围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蜘蛛在食谱上结网
    “姥姥,我的小肚子又在唱歌了。”

    “你这孩子也是个奇怪的,肚子怎么会唱歌呢?”

    “肚子饿了,就会唱歌,咕、咕咕……”

    “涵妤的想象力超级棒!妈妈的肚子也在唱歌了,咕、咕咕……”

    方子圆明白方母是对她不满,心里有气,才借外孙女的话来发泄,她装作没听见,马上称赞并附和自己的小女儿。

    “咕、咕咕……肚子想喝羊肉汤了。”

    “好,我们去羊肉馆,犒劳一下涵妤的小肚子。”方子圆一边回应着,一边将方向盘向右一打,接着问方母:“妈妈,您还想吃点什么?”

    “随你们,也是羊肉汤吧。”

    方母紧绷着脸,声音里透着冷淡。

    “您想去哪一家?”

    方子圆见方母还是不高兴,又补了一句。

    “去‘好再来’吧。”

    方母终于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她的脸色总算缓和下来,边说边抬手摸了摸涵妤的头。

    兮和县最不缺的就是羊肉馆,有的开在城内,有的开在城外。

    每一家羊肉馆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或在肉,或在汤,或在韭花酱,或在……

    兼而有之的是一家叫“好再来”的全羊馆,老板长的胖墩墩的,又整天笑眯眯的,所以人送外号“弥勒佛”。

    有老人说弥勒佛的太爷爷是个孤儿,他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纪便挑起一副货郎担子,走村串巷,沿街叫卖,省吃俭用,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着。

    三十岁那年,他终于攒满了几瓦罐铜钱,将家中的两间破茅屋收拾干净,开了一家包子铺,左邻右舍的好心人都为他要做的生意担心。

    然而,他好像天生就是个做包子的,他包的包子褶子又多又匀,不但看着养眼,而且皮薄馅大,美味可口。

    蒸熟的包子一出笼,诱人的香气一下飘出数条街,引得东西南北的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尝过之后,还想再尝。

    日复一日,很多客人频频光顾,赞不绝口。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不但翻新了老宅,还重装了铺面,引得一个个媒人前来,纷纷为他提亲。

    一位老人的出现,吓退了媒人,吓退一个,又一个。

    这位老人比叫花子还不如,不但衣衫褴楼,而且头面生疮,样貌骇人地昏倒在他的包子铺前。

    他没有半点嫌弃,当下将老人抱进屋里,又请来郎中为他医治。

    三个月后,老人的病好了,吃饭却变得挑剔起来,一日三餐,顿顿都不能重样。他并没有生气,更没有怨言,无论多累多忙,都是亲手做好了,笑着端给老人。

    半年后,老人去世,给他留下一张秘方,一张炖羊肉的独家秘方。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包子铺改头换面,成了羊肉馆,生意更加兴隆。

    很快,他娶妻生子。

    在时代的变迁中,羊肉馆几度关张,那张秘方却一直被秘而不宣地保存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羊肉馆在“弥勒佛”的父亲的手里,生意做得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

    “弥勒佛”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接手“好再来”不久,大胆地开启了连锁盈利的模式。

    很快,他的连锁店开了一家又一家,由县里开到了市里,再由市里开到了省里。

    不知从何时起,兮合小城里注重养生的群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养生的队伍陡然壮大,喝羊汤吃羊肉成为首选,尤其是在夏季入伏和冬季交九之后的那段日子里。

    七月流火,八月授衣。

    天气虽已渐渐转凉,时令尚在三伏之中。

    吃羊肉,喝羊汤,既进补又排毒,兮合小城的人们吃兴依然不减。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小夫妻,他们不必再以石头剪刀布来论输赢,决定今天谁来做饭?明天谁去洗碗?一碗羊肉泡大饼,爽快地端起来,美美地吃下去,多出来的是舒服,省出去的是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每年的伏天到了,小城的男女老少,凡是喜欢吃羊肉的,只要荷包允许,隔三岔五的,都要进一次羊肉馆,连肉带汤可劲地饱餐一顿,或吃的红光满面,或吃的面若桃花。

    方子圆的车开到“好再来”时,还算是晚饭的时间。

    “好再来”的楼上楼下、院里院外,每张餐桌上的客人还是满满的。

    几个小伙计跑上跑下,不时穿梭在餐桌间,给客人的碗里添入热气腾腾的奶白色的羊汤,而肉案前排队等候的顾客还在长龙般拉长。

    方子圆抱着涵妤从羊肉馆出来时,身后跟着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他手里提着一个大号的泡沫保温箱。

    方母一个人坐在车里,早已等得心急。

    方子圆忙打开车的后备厢,谢过帮她将泡沫箱放稳妥的小伙计,开车回家。

    方父早已在楼下等候多时,见方母安然无恙地回来,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是羊肉汤?”

    方父接过方子圆递过来的泡沫箱,笑眯眯地问。

    方子圆笑着对方父点点头,抱起涵妤,扶着方母,走上楼梯。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