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蜀国的益城皇宫之内,刘禅与诸葛亮正凝视着手中的书信,陷入深深的沉思。
刘禅身着明黄龙袍,目光中透露出几分忧虑,他抬头望向诸葛亮,轻声问道。
“相父,东吴之言,可信否?”
诸葛亮手持一柄蓝色羽扇,轻轻摇曳,目光在书信上缓缓游移。
书信内容大致是说:吴国已洞察蜀国当前的困境——粮食短缺,经济濒临崩溃。为表同盟之诚意,吴国君主孙坚不久将亲赴蜀国,赠予大量粮食与钱财,以加固两国联盟,共谋伐魏大计。望蜀国不计前嫌,接纳此份诚意,携手共抗魏国。书信末尾,署名孙坚,字迹铿锵有力。
诸葛亮那双深邃的蓝色眼眸,凝视着书信,沉思片刻后,缓缓言道。
“此书信所言,应属可信。值此危难之际,东吴已无理由再行欺骗,那对他们而言,并无益处。吴国君主孙坚,深明大义,是非分明,深知何时当为何事。且我坚信,此举必是周瑜所劝。周瑜,乃我蜀吴联盟之坚定支持者,智慧超群,定知我两国唯有结盟,方能共抗强魏。”
言罢,诸葛亮目光转向窗外,仿佛在透过重重云雾,眺望那远方的魏国疆土。
“魏国地域辽阔,钱粮丰足,兵马众多,底蕴深厚。即便有所损失,亦能迅速恢复。反观我蜀吴两国,虽各有所伤,但若能同心协力,将两国之力合二为一,则魏国虽强,亦难挡我之锋芒。”
刘禅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那么,相父以为,我蜀国当如何应对?”
诸葛亮羽扇轻摇,智慧的光芒在眼中闪烁。
“书信中提及,吴国君主孙坚将亲自护送粮草。此乃重中之重,不可有丝毫懈怠。若孙坚在我蜀国境内有失,恐将再起两国纷争,届时魏国只需坐观虎斗,便可坐收渔利。故需派遣一支精锐之师,前去接应,确保万无一失。”
言罢,诸葛亮高声唤道。
“来人!速取地图来!”
一旁的蜀兵应声领命,迅速将地图铺展在刘禅面前的桌案上。诸葛亮手持羽扇,在地图上轻轻比划,目光如炬。
“依我推断,吴国水军将自其国内水路启航,逆流而上,直抵我蜀国。”
刘禅闻言,面露疑惑。
“相父,此为何故?我国位于上游,吴国在下游,他们逆流而上,岂非更慢?”
诸葛亮轻轻摇头,羽扇轻摇,风度翩翩。
“陛下,切莫小觑了吴国水军。他们的船只,远比我们的先进得多。吴国乃三国之中,唯一掌握航海技术的国家,水域作战,他们经验丰富,船只先进。即便是逆流而上,他们的船只速度,亦非我等所能及。”
刘禅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诸葛亮继续在地图上比划。
“依我推断,他们将在此处下船,改用陆军运粮,穿过此山谷,便可直达我国境内。”
令人惊奇的是,诸葛亮所指之处,竟与司马懿曾为曹操在地图上所指之处,几乎一模一样。刘禅见状,不禁皱眉。
“此山谷狭窄难行,坑洼众多,运粮车恐难以顺利通过。”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坚定。
“确实如此,但走此路线,乃是他们认为最快的选择。粮食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巨大,故需尽快送达。至于山谷之难,我等自当派兵护送,确保粮草安全无虞。”
言罢,诸葛亮又言。
“然我更担心的是,曹操那边定会察觉到吴国如此大规模的粮食运输。他定会派兵前来抢夺,为防孙坚有失,我们必须派兵接应,确保万无一失。”
刘禅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相父所言极是,我蜀国当全力以赴,确保此行顺利。”
诸葛亮羽扇轻摇,智慧的光芒在眼中愈发璀璨。
此时,刘禅面带疑惑,向诸葛亮询问道。
“那么相父,您觉得派谁去接应更为妥当呢?”
诸葛亮闻言,嘴角微扬,轻摇手中羽扇,悠然唤道。
“子龙,进来吧!”
话音刚落,赵云迈着稳健的步伐,龙胆亮银枪紧握手中,青釭剑别于腰间,英姿飒爽地步入殿内。
刘禅见状,喜上眉梢,连忙从座上起身,快步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
“赵叔,您的伤势如何了?”
赵云摆了摆手,声音铿锵有力。
“多亏了少主的恩赐,用了那秘制疗伤药,我的伤势已基本痊愈。这药,本是君主专用,少主却慷慨赐予,我感激不尽。”
言罢,他便要向刘禅行礼。
刘禅连忙扶起赵云,笑道。
“赵叔,何必如此客气?那药虽珍贵,但在我看来,不过是些身外之物。我老爹那里还有许多,配置虽不易,但为了救治像您这样的蜀国栋梁,我又怎会吝啬呢?”
原来,刘禅给赵云用的,正是蜀国君主专用的秘制疗伤药,其疗效显着,见效极快。
平日里,刘备只允许将此药赐予关羽、张飞这样的亲兄弟,或是刘禅这样的亲儿子,即便是赵云、黄忠这样的名将,也无缘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