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章 虚惊一场
    此时的帕麦斯顿正在新西兰岛上大杀四方,看似风光的背后却是满含艰辛,毕竟没人真的想在殖民地打土着。

    帕麦斯顿不过是想以镇压新西兰的功绩回到伦敦而已,然而毛利人还是很强悍的,他们虽然无法战胜英国,但却可以打游击进行周旋。

    镇压的过程远比帕麦斯顿想的费时费力,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折磨的。

    倒霉孩子穆拉德五世的突发奇想已经让英国人焦头烂额,而奥地利帝国军方的突然活跃才是最要命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英国海军,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立刻说道。

    “我请求立刻让北海舰队开赴地中海,否则的话难保奥地利不会又采取偷袭策略。如果新地中海舰队再度覆灭,那么将会动摇我大英帝国的国本。”

    所有人都清楚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毕竟奥地利帝国真有前科,而且也有情报显示奥地利帝国可能有类似的打算。

    如果新地中海舰队真的再度覆灭,那么英国就要谨慎考虑是否再在地中海部署一支常备舰队。

    近些年巨大的损失已经让英国财政有些负担不起,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用尽了浑身解数才能维持现在的规模,并在已经在新近的铁甲舰领域尽现疲态。

    然而却这些却不代表他们会支持海军的做法,毕竟如果此时海军大举压上,那么一切可能就再也没有回旋余地了。

    而且北海舰队进入地中海必然会导致国内的守备空虚,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袭击伦敦该怎么办?

    别忘了,此时的法国可还没有参战,更没有决定支持谁,以英法的百年世仇,让英国人放心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法国人还是挺难的。

    此外万一北海舰队损失了呢?

    北海舰队的空缺又靠谁来填补?又有谁能填补?无论是将其他海域的舰队调回,还是再造一支舰队,英国的海上力量都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真空期。

    这段真空期足够很多国家做很多事情了,至少易地而处英国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的提议立刻遭遇了一片反对之声。

    “我反对你赌徒式的战略!”

    “这样孤注一掷的战略,你们海军考虑过后果没有?”

    “没错!海军就是赤字的源头!”

    “为什么不能和之前一样派一部分舰船组成分舰队去支援?”

    ...

    各种外行的攻击让海军大臣的血压急剧升高,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

    “海战最忌分兵,如果投入的兵力不够就成了添油战术,那就等于是正中对方下怀。”

    “那你们为什么要把地中海舰队派过去?”

    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顿时被噎住了,这事情又不是他主持的,但在海军内部的决议中他也是支持的,毕竟地中海舰队就像是楔子既可以稳定英国的海上霸权,又可以威慑敌国,更是方便力量投射。

    本来这将会是英国的霸业之基,然而谁知道奥地利帝国不按套路出牌,打海战上陆军,还放水雷,再加上希腊人和当地土着的背刺。

    一来二去之后情况就变了,地中海舰队非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处处受制,到现在已经是有点鸡肋的意思了。

    “我们当然是为了英国的海洋霸权!”

    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憋了半天就憋出这么一句话,他本质上还是个军人,论嘴皮子又怎么可能是这群政客的对手。

    “那您的霸权在哪里?我们只看到次次求援,遍地烽火!”

    “对!你难道忘了1667年那场大火了吗?”

    1667年英荷战争期间,荷兰偷袭伦敦,火烧梅德韦港。

    “我们决不能中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

    “法国人为什么没有表态?据说拿破仑三世和约瑟夫一世之间一直都有秘密交易。

    路易·拿破仑可以背刺法国共和派,难道他就不会背刺我们吗?”

    一群议员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些在海军大臣听起来就像是风凉话一样的建议,他终于受不了了怒吼道。

    “你们是要放弃地中海舰队吗?”

    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的声音很大,这让整个国会陷入了短暂的安静,他刚要露出胜利的笑容,国会内的议员突然也大声喊道。

    “既然地中海舰队这么麻烦,为什么不干脆撤销地中海舰队的编制,将它们撤回本土不就可以省去这些烦恼了吗?”

    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再也忍不住了大骂道。

    “你们这群鼠目寸光的家伙,英国早晚毁在你们手里!”

    海军大臣看向自己的内阁同僚们,然而却并没有人回应他。

    此时英国内阁中的所有人都不好过,穆拉德五世出人意料的操作,奥地利帝国突然开始的大动作,以及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法国将原本的局势完全摧毁,此时英国反而成为了劣势方。

    为了封堵俄国而赌上国运?没人能做这个决定。

    国会的议员们则更加现实,让他们去支持这种没把握的仗根本就不可能。在没有实际好处的前提下,所谓的国家战略根本就感动不了他们。

    虽然英国也如历史上一样在疯狂谴责和抹黑俄国,并煽动反俄情绪,甚至相比历史同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由于英国的打击对象也包括奥地利帝国,所以双方经常发生论战,奥地利帝国在弗兰茨主导下舆论战能力大大增强导致英国经常吃瘪,英国政府的负面形象被接二连三曝光。

    此外此时英国国内的矛盾十分尖锐,让英国人没有心情去操心国外的事情,毕竟自己都要吃不上饭了,谁又有心情去管别人受不受压迫。

    至于那些中产阶级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也没心情去近东地区做圣母,仅靠着约翰·罗素的几个假设根本无法支撑所谓的战争。

    此时主战的约翰·罗素和他的辉格党已经被骂成了战争贩子,他们此时在英国的名声比俄国人还臭。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就这样再次回到了英国的政治中心,他并没有撤兵也没有增兵。

    但所有人都知道戈登首相是反战的,所以大家都觉得英国会居中调停,这样既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还能在战后分一杯羹。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向俄国宣战,俄国也没有南下进攻奥斯曼。

    实际上乌瓦罗夫公爵和很多俄国高层都觉得此时并不适合开战,于是乎他们并没有把所谓的证据交给尼古拉一世。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