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出了个武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9章 皇子掌兵
    一辆古朴而不失庄重的马车缓缓地朝着新兵训练司的方向行进。几个随从脚步匆匆,紧紧地跟随着。不多时,马车便稳稳地停在了新兵训练司的大门口。

    率先从车厢中走出的,是太上皇赵祯。身着一袭朴素的布衣,虽无华美的刺绣与精致的纹理,却干净整洁,透着一种低调的沉稳。

    老太监张茂则弓着腰紧随其后,亦是一身寻常百姓的装扮。

    站岗的几个卫兵瞧见来人,立即立正,身姿挺拔如松,头颅微微低下,致以最敬重的军礼。

    赵祯微微颔首,便与张茂则一道,缓缓步入新兵训练司。已经来过很多次,也无需旁人相迎,径直向着大操场的高台走去。

    此刻的操场上,数千新兵正在如火如荼地训练着。

    “全体都有,向左转!跑步前进!一二一,一二一……” 教官的口令声雄浑有力,回荡在操场的每一个角落。

    新兵们闻令而动,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如同密集的鼓点,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加速!冲刺!” 随着教官一声令下,新兵们瞬间加快了速度,犹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出。

    赵祯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缓缓扫过,寻找到自己那几个心爱的乖孙。然而,人潮涌动,一时间竟难以分辨。

    这时,新兵训练司使李广阳匆匆跑上高台,行礼道:“黄爷,您来了?”

    这个称呼是赵祯自己取的,现在经常在外面溜达,到哪都让人这样称呼自己。

    “老夫那几个孙子呢?这人一多,倒是瞧不见了。” 赵祯的目光依旧在操场上搜寻着。

    李广阳会心一笑,旋即从怀中掏出一架望远镜,双手呈上,“黄爷,您用这个看,最南边带队的便是太子殿下。”

    赵祯伸手接过望远镜,动作略显急切,随即将其凑至眼前,仔细地观看起来。只见太子赵署身姿矫健,步伐沉稳有力,指挥若定,口中不时发出清晰而有力的指令。赵祯看着看着,喃喃自语道:“两个月没见,这孩子又壮实了些。”

    “黄爷,您再往那边看,带队的是三殿下。” 李广阳适时地出言指点。

    赵祯依言转动望远镜的方向,很快便看到了三皇子赵佑。只见他身姿挺拔,个头相较于往昔似乎长高了不少,“嗯,老三也长高了许多。还有六个呢?”

    “黄爷,其他殿下在别的操场,臣这就带您过去。”

    “算了,不去看了,莫要影响了孩子们训练。” 赵祯摆了摆手,又将目光投向太子赵署。在这众多孙子之中,他对老大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偏爱。

    李广阳见状,便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赵祯手持望远镜,静静地看了好一会儿,随后缓缓放下,目光转向李广阳,问道:“怎的看着这些新兵年纪都不大?此次招了多少人?”

    “黄爷,这批新兵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郎,最大的也不过十八岁。此次共招了六万多新兵。” 李广阳如实作答。

    赵祯心中微微一动,接着问道:“八个孩子都在带队训练吗?”

    “八位殿下各带一百名新兵。” 李广阳回答得干脆利落。

    “老夫就不影响你们训练了。” 赵祯将望远镜递还给李广阳,转身便走下高台。

    李广阳望着赵祯远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今日的太上皇,似乎与往日有些不同,却又说不出究竟是何处有异。

    皇宫之中,紫宸殿内静谧而庄重。赵立庆正端坐在御案之后,专注地阅看苏轼的奏本。

    忽然,一个太监匆匆走进殿内,脚步慌乱,神色紧张,行礼之后赶忙禀报:“陛下,太上皇快到殿外了。”

    赵祯进宫,自是无需通报。赵立庆听闻此言,连忙放下手中的奏本,起身快步走到殿外。只见赵祯面色略显凝重,赵立庆心中不禁疑惑,暗自思忖究竟是何人何事惹得父亲这般不悦。

    “父亲,您怎么这时候过来,让人说一声,我过去看您便是。”

    “朕来问你点事。” 赵祯径直走入紫宸殿,来到会议桌旁坐下。

    赵立庆连忙跟上,挥手示意殿内的太监和女官皆退出去。

    待众人退下后,才轻声问道:“父亲,谁惹您不高兴了?”

    “刚去了趟新兵训练司,你让八个皇子掌兵,是想学一下司马家的八王之乱吗?” 赵祯的声音低沉而严肃。

    还以为是什么事惹老头不高兴了,原来是为了这个。

    “父亲,您看这幅地图。”赵立庆走到世界地图前面,拿起细竹竿,准备给老头详细解说一下。

    赵祯扭头看向地图,虽然知道紫宸殿中有这么一幅世界地图,然而真正亲眼目睹,心中依旧震撼不已。

    缓缓起身,踱步走向地图,口中喃喃道:“这天下真有这么大?”

    “真的有这么大,还都是些好地方。”

    “你现在让朕这些孙子带兵,就是准备让他们去这些地方建国?” 赵祯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游走,似是在想象着皇子们在那遥远之地建国立业的场景。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