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店前线,日军第二师团同样在积极准备。
“总攻发起时,第二师团必须第一个突破支那军防线!”冈村宁次在军官会议上如此强调:“这是关乎帝第二师团声誉的战斗!”
九月中的淞沪,天气依然闷热。
战场上偶尔响起零星的枪声,但整体相对平静。
这种平静却让人更加不安,仿佛蓄势待发的弓弦,紧绷到极致。
每个人都明白,暴风雨即将来临。
在这段相对平静的几天日子里,一场特殊的心理较量也在暗中进行。
日军向华夏军队阵地投放传单,上面用中文写着:
“支那士兵们!你们已被抛弃!你们的军官吃香喝辣,却让你们送死!日本皇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保证生命安全!”
华夏军队则回应以广播和传单:“日本士兵们!你们的长官欺骗了你们!这场战争只会带来死亡和痛苦!反抗你们的军官,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
有时夜晚,双方阵地甚至会隔空喊话。
一名会日语的华夏军官大声喊道:“日本士兵们!你们为什么来到华夏的土地?你们的家人也在等待你们平安回家啊!”
日军阵地则回以辱骂和枪声。
但这种心理战的效果有限,华夏军队是在保土卫国,根本没有退缩的想法。
同样的,日军被洗脑的士兵也不认为自己的侵略有什么错误,他们都是在为天皇而战,是光荣且神圣的!
双方士兵只知道必须战斗下去,直到胜利或死亡。
。。。。。。
九月十八日,日军增援部队开始抵达上海。
第一支抵达的部队是第101师团和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
随后大规模登陆开始。
长江口密密麻麻停满了运输舰,小艇来回穿梭,运送士兵和装备上岸。
码头上,新到达的日军部队整齐列队,接受检阅。
重型火炮,弹药箱,车辆物资堆积如山,与疲惫不堪的第二师团和第十二师团日军士兵相比,这些新来的士兵装备齐整,士气高昂。
华夏军队侦察机发现了日军大规模集结的情况,立即报告指挥部。
陈诚面色凝重地看着侦察报告:“日军总兵力预计要达到二十余万,重炮超过三百门,这是淞沪会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敌军集结。”
他立即下令:“全线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后勤部门开始向后方转移非战斗人员和重要物资,各部队做好持久作战准备,同时指定撤退路线和交替掩护计划。”
前沿阵地上,华夏士兵们默默检查武器,囤积弹药。
许多人写下最后一封家书,交给后勤人员保管。
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战斗将异常残酷。
远处,日军重炮开始试射,隆隆炮声如同雷鸣,预告着一场血腥风暴的到来。
天空阴沉下来,仿佛也为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灾难而哀悼。
就在这双方即将开始新一轮血肉绞杀的时刻。
先一步开战的确实在淞沪战场的上空!!
在侦查到日军增援部队开始登入,大批武器弹药囤积滩头或者码头的时候,华夏空军再次出动。
早在一开战,华夏空军就成功轰炸了虹口日军海军陆战队,还有给数艘日军军舰造成损伤,可谓是战果斐然。
但后来终因本身战机数量上的差距,选择避开日军战机的锋芒,丢失制空权,只进行小规模袭击和偷袭作战为主。
但这次,战场岌岌可危,华夏空军选择再次主动出击。
9月18日,上午8时30分,长江入海口笼罩在薄雾之中。
高志航站在机场的跑道旁,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
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痛着他的肺腑。
六年前的今天,东北沦陷,他和许多东北籍飞行员从此失去了故乡。
而今,战火已烧到上海,他们的身后就是南京。
“大队长,所有飞机已检查完毕,加满了油,装满了弹。”
高志航转身,看到机械长站在身后,脸上沾着油污,眼睛里布满血丝。
这些地勤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只为让那些老旧的战机能够再次升空作战。
“兄弟们准备好了吗?”高志航问。
“都在等着您下命令。”
高志航点点头,走向机场一角的简报室。
几十名飞行员已经聚集在那里,穿着略显破旧的飞行服,脸上混杂着紧张与决绝。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飞行时间不足百小时,有些甚至才刚从航校毕业不到三个月。
“诸位。”高志航站到一张简陋的桌子前,上面铺着一张上海地区地图:“情报显示,日军昨夜有大批运输船抵达吴淞口,卸下了大量弹药和装备,我们的任务是摧毁这些物资。”
他用手在地图上划过一条线:“我们将分两批出发。
我先带第一中队霍克三型战斗机护航,五分钟后,第二中队诺斯罗普轰炸机跟进。
航线沿长江东下,至崇明岛转向北,从海上突入吴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