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珠把院子里的二八大杠骑出去,找修自行车的师傅装了一个儿童座椅,在铁座椅周围绑了一圈布条。
“夏老板,这是给谁做的啊?”修车师傅好奇地问道,还偷偷打量了夏宝珠的肚子一眼。
“我妹妹妹夫带孩子过来,出去玩没有车子,我让他们一家骑这辆车。”
“哎呀,夏老板,你自己就挺不容易的,还要照顾你妹妹一家子。要我说啊,救急不救穷,你也别什么都大包大揽的。”
谁家里没有几个穷亲戚啊,修车师傅感触太深了。
他在城里干起了修车,老家的亲戚听说了,动不动就来找他借钱,不是老人生病就是孩子结婚。
他又不是储蓄所,往哪里变成那么多钱来?
帮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他受不了,不借了,结果就把亲戚得罪了一大半。
拿着十八年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说他忘恩负义。
不就是小时候吃过你家一碗饭吗?这个恩要还到什么时候?
一气之下,他也不和那些亲戚来往了,借出去的钱就当喂狗了。
“我安排他们在店里上班,只要他们好好干就行。”
“这个办法好是好,但给他们一份工作就是多给一份钱,你那个店里人够多了。”
“先这样干着吧,他们也没地方去,毕竟是我唯一的妹妹。”夏宝珠微笑着,把圣母姿态做足了。
夏来娣听到院子里的自行车让他们一家骑,高兴地谢了又谢。
来之前她既难为情又抱着希望,难为情的是找亲姐打秋风,除了车票钱什么也没带。
抱着的希望也是想让大姐能改变她现在的处境。
夏来娣带着孩子骑上自行车,跟着夏宝珠来到新店。
看着夏宝珠指挥着工人干活,她心里极为佩服,换成她连句话也说不清楚,更不知道要干什么。
她姐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呢?
“等刘光军挣了钱,就把楠楠送到托儿所里去,你也学门手艺。”
“我听大姐的。”夏来娣点着头,她什么也不懂,听大姐的准没错。
刘光军看着一锅锅肉放到一辆辆三轮餐车上,眼睛都睁大了。
他刚才看那个高个小子忙活这么多肉,还想着一天能卖的完吗,没想到是拉出去卖。
来娣她大姐雇了这么多人给她干活,她一天得挣多少钱?
刘光军想到夏宝珠所住的东厢房,里面肯定有不少钱吧。
“喂,新来的那位,让一让。”林爱军抱着米饭桶对刘光军喊道。
“刘光军,赶紧来刷锅,别在那碍事。”
三狗看到一点儿眼力见都没有的刘光军,就气不打一处来。
“哦,来了。”刘光军拿起一个钢丝球慢腾腾地刷着。
“一会儿我要用,刷快点。”陈文彬路过,阴森森地说了一句,立马让刘光军的速度快起来。
他在家就没干过厨房的活,做起来笨手笨脚,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好。
因为这,没少被其他人甩脸色。
夏来娣死哪里去了?她要在这,这些活由她来做,自己就不这么难堪了。
……
夏宝珠收到宋耀阳寄来的照片,她的稿子已经寄出去两份了。
第三份正好和其中一张照片对上,照片上是一对能出现在各个地方的夫妻。
男人有点驼背,他推着一辆小推车,肩上的肩带连接着小推车的车把,这样车子在上坡或者过泥地时能借用上肩膀的力气。
女人在前面使劲拉着绳子,绳子落在她的肩上,勒出一个深深的印记。
小推车上有两个大铁皮水桶,里面是煮过的凉开水,旁边是一摞掉瓷的搪瓷缸。
两个人费劲地穿过泥泞,有时候实在拉不动了就抬起来走。
他们从早走到晚,脚上被泡得没一块好皮,只有没水回来的路上才能轻松一些。
夏宝珠把稿子和照片一块寄了出去,这次她投稿的对象是省报社。
随着她寄出去的稿件越来越多,她的热度终于降下来。
……
夏去秋来,随着秋天第一场秋雨的落下,夏宝珠的新店装修好了。
港岛炸鸡店的大牌子很是醒目,从外面望去,窗明几净,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一扇棕色格子玻璃对开门,两侧是大大的棕色格子玻璃窗。
打开门,进到店里,迎面就两米宽的拐角柜台,白色大理石面,下面是原木色墙板,和店里的桌椅、墙面统一色调。
墙板上安了港岛炸鸡四个广告字。
柜台后面是玻璃隔断,能够清晰地看到后厨的情况。
从柜台走出往后就是后厨,大约二十五平方左右,不锈钢橱柜、水槽、炸锅一体化,都是定做的,价格昂贵,也是花费最多了的,大概一万两千块钱。
厨房通着储物室,里面摆放着冰柜冰箱和高低货架。
东北角是卫生间,里面贴了白色瓷砖,做了吊顶,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
卫生间的门冲西,外面还用了橙色印花布帘遮挡,这样不影响食客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