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烘炉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2章 汉廷风云暗 张骞西域行
    词曰:

    汉廷风烈,望长空、万里云翻尘绝。使节西行,孤胆勇、何惧边关霜雪。大漠荒沙,狼嚎雁唳,壮志坚如铁。丝绸遥路,历经多少磨折。

    西域诸地寻踪,结盟宣大汉,情真怀烈。异域风情,谈笑里、文化交流无竭。岁月悠悠,英名千古颂,史篇雄阔。张骞功业,永留青史传说。

    华夏历2579年,正值春季,阳光温和地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带来了丝丝生机。然而,在这看似平和的表象下,朝廷之中却风云变幻。

    三月甲午日,丞相李蔡被查出因盗取孝景皇帝陵园的堧地,并妄图将其作为自己的墓地而获罪。此事一出,朝野震惊,李蔡旋即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面对这确凿的罪行,李蔡深知自己难逃罪责,最终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这一场政治的噩梦。

    随着李蔡的倒台,朝廷的一系列政策也随之变动。此前通行的三铢钱被废止,改铸五铢钱。这本是为了整顿货币秩序,稳定经济,然而,新的政策却引发了新的问题。百姓中许多人受利益驱使,偷铸钱币,其中楚地的情况尤为严重。一时间,楚地的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人心惶惶。

    武帝忧心忡忡,在朝堂之上与群臣商议对策。他深知,若要解决楚地的问题,必须派遣一位得力的官员前往治理。思来想去,武帝的目光落在了汲黯的身上。

    汲黯,这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臣子,曾多次让武帝又爱又恨。此刻,一道诏令从宫中传出,征召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

    汲黯接到诏令之时,正在家中静养。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身心俱疲,加之身体本就多病,他早已萌生退意。当那象征着皇命的诏令摆在他面前时,他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

    宫廷内的使者并未因他的拒绝而罢休,一次又一次地带着武帝的强硬旨意前来,强迫他接受。汲黯望着那明晃晃的诏令和不容置疑的使者,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皇命不可违,最终,在诏令的多次逼迫下,他无奈地接过了那沉甸甸的官印。

    然而,在前往面圣谢恩之时,汲黯对着武帝哭着说道:“陛下啊,我汲黯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又重新录用我。我时常有病,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内心所期望的,是能担任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陛下弥补过失、提醒遗漏之事,这才是我衷心的愿望啊!”

    武帝听着他的哭诉,神色凝重,缓缓说道:“汲黯,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朕如今召您去,并非随意之举。淮阳乃是楚地的郊野,如今那里的官吏和百姓关系紧张,矛盾重重。朕深知您的威望和才能,相信您即使躺着,也能治理好那里。朕将这重任托付于您,望您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汲黯抬起头,望着武帝那充满期待与信任的目光,心中一阵感慨。他知道,武帝心意已决,自己已无退路。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陛下既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回到家中,汲黯开始收拾行囊。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担忧,劝他以身体为由推辞此任。但汲黯却摇摇头说:“君命难违,况且淮阳百姓深陷困境,我怎能坐视不管?”

    临行前,汲黯决定去拜访大行令李息。李息的府邸庄重而宁静,汲黯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两人在书房相对而坐,气氛压抑而沉重。

    汲黯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愤懑与无奈,说道:“我汲黯,如今被抛弃驱逐到郡里,从此不能再于朝廷之上参与议政,为国献言了。”他顿了顿,眉头紧皱,继续说道:“这朝堂之中,有一人,实乃国之祸患,那便是御史大夫张汤。”

    李息听闻张汤之名,身躯微微一颤,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畏惧。

    汲黯并未在意李息的反应,自顾自地说道:“此人心机深沉,智谋足以拒绝一切规劝之言。其奸诈之能,足以掩饰自身犯下的种种错误。他专说巧诈谄媚之语,善于强辩,花言巧语不绝于耳。他不肯为天下的正事进言,满心只想着迎合主上的心意。主上不想要的,他就跟着诋毁,无所不用其极;主上想要的,他便极力称赞,毫无原则底线。”

    汲黯越说越激动,双手紧握,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他喜欢无事生非,肆意玩弄法令条文,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内心怀着奸诈,表面却迎合主上的心意,在外更是依靠那些酷吏来增加自己的威势。李息啊,你位居九卿,倘若不早些向主上进言揭露其恶行,日后你必将和他一同受到惩处!”

    李息低垂着头,双手不安地搓动着,他深知张汤在朝中的权势和手段,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犹豫。“汲黯兄,张汤权倾朝野,我若贸然进言,只怕自身难保啊。”李息声音颤抖地说道。

    汲黯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李息,你身为九卿,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若因惧怕个人安危而对奸佞之徒视而不见,置国家大义于不顾,你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