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楚书,太祖皇帝本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六十七章:战后问题与总结会(四)
为什么内阁几人会大惊失色。 那就不得不说骆永胜这条政策的利弊性。 这个政策,用现代经济术语来翻译,叫做农牧业剪刀差。 是计划政策环境下,政府为谋求某一领域快速发展所推行的计划政策。 好处很突出,坏处也很突出。 但无论好坏,其目的性都是为了服务国家大局。 骆永胜提出的迁民实草原,变耕为牧,就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草原危机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这属于国家战略。 但是百姓不愿意去或者去了之后不习惯,导致饥寒交迫怎么办。 简单,国家出台一项经济上的政策来给兜底。 你想要买粮食、买衣服,国家卖给你,而且价格很便宜。 养出来的牛羊要卖,国家收,而且价格提高两成。 这一涨一减,让出来的利润空间可就大多了。 足够这些百姓在草原上依旧活的潇洒舒适。 甚至,会远比在中原活的更好。 那么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北上。 人口的基数增大,而且活的又轻松舒适,新生儿就势必然的大量繁衍。 两代人之后,草原甚至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 大量的汉人就会挤压甚至完全占据任何异族的生存空间。 草原接壤到哪里,这些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汉人就能打到哪里。 可这样一来,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草原强起来了,甚至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诞生的异族都更加强大,而那个时候,中央还能管的住吗? 如果中央不管,就会导致内部生活在中原的农民非常不满。 大家都是中国人,凭什么北方的潇洒自在,我们苦哈哈的种田却没人家活的舒适? 这就会带来落差。 等到这个时候,就成了中央无法处理的累国之政。 不夸张的说,处理不好,是会亡国的。 这就好比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家法,所有宗族都可以领国家俸禄而且买地不用交税。 最后这条政策拖垮了大明王朝。 锅让崇祯一个人背,多少有点不合适。 现在骆永胜要搞农牧业剪刀差,就是再给后继之君留麻烦,自然内阁几人齐齐色变。 “陛下。” 寇凖坐不住,直接起身提出了反对。 “这条政策一出,三十年、五十年后,草原百姓势必会迅速繁衍扩大,届时恐怕会有尾大不掉的可能性,会累及中央政权啊。” “朕说了这是计划政策,不是祖宗家法,岂能一成不变?” 骆永胜定下了一个时间:“二十年,一代人,足够咱们迁往草原的百姓迅速繁衍和安居了,二十年后,这条政策即刻作废,朕今年不过才三十多岁,再向老天要二十年的命总可以吧。” 话音刚落,骆玉晟第一个站了起来。 “父皇英明,儿臣附议。” 骆永胜的话都说到了这份上,还真就得骆玉晟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支持。 不然算什么意思? 他这个太子总不能盼着骆永胜早死吧。 二十年取消,这个期限选的还算合适,不至于两头堵。 就算还有些瑕疵。 万事万物哪里有尽善尽美的呢。 只要利大于弊,事就可以做。 寇准想了片刻,也实找不出其他反对的借口,当下也是拱手。 “陛下英明。” 英不英明那是以后才知道的事,现在说,也就是起到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要是将来这条政策真拖累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还不知道后人得把骆永胜骂成什么样子呢。 其实在懂经济的人眼中,骆永胜这条政策很容易读懂。 什么是剪刀差。 剪刀差只是经济学领域对这般经济政策的称谓而已。 在商品流通领域也叫做价格双轨制; 若是结合大楚的国情和该项政策以供销总社来承担,那么行政上就叫做统购统销。 站在国家战略大局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以农补牧。 其目的只是为了保障第一批北迁草原的百姓能够快速的安定下来并且获得远比在故乡时更舒适、安定的生存生产环境。 外部安全、内部安定,人口数量自然会暴涨。 人口是冷兵器时代的唯一国力啊。 只要人口繁衍速度上来,那么大草原就真的永归中原,成为所谓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核心政策定了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建制的问题。 是按照唐朝时那般建立都护府,还是说仿效中原本土建立省府级架构。 骆永胜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前者的。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科技水平还不够。 建立省府级架构,让中央直接进行垂直管辖,固然可以增强中央集权,可是大草原有多大? 往来的奔波传信可能就需要几个月。 这么搞,只会搞得一团乱。 都护府呢,权力分配上地方占了不少,具有一定的自治性,省了中央的心。 可是害处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很容易坐大。 地方坐大,就会影响中央的权威。 这也是不得不关切和小心处置的地方。 骆永胜可以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草原没有问题,甚至可以保证三代人之内草原都不出现任何问题,那三代人之后呢? 一百年、两百年后呢。 草原的官和驻守的将还能老实下来吗。 谁也不敢说大话,敢在骆永胜面前拍着胸脯打包票。 那就需要在都护府这个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优化了。 “朕意,建立漠庭都护府,漠庭都护府施行三轨领导制。” 三轨领导制? 在场的人都错愕一下,一时间有些没明白。 自古中原王朝玩的都是单轨领导,地方一把手抓一切,唐朝军政剥离,也最多勉强叫做双规制,这个三轨从哪谈起? 一些聪明人则都纷纷看向了严真。 不用问,这第三轨一定是君卫队体系。 果然,骆永胜接下来说的话就是点了君卫队。 “在漠庭都护府筹建漠庭行署,漠庭行署负责漠庭所有具备君卫队成员身份官员的督察、考核、教育和选用推荐职责。 漠庭都护府负责百姓们的生活、生产职责,负责税收、购销、户籍等日常行政职责。 设立漠庭军区,负责漠庭一切军事有关职责,配合漠庭都护府进行兵员招募、伤亡抚恤等工作。 漠庭都护府和漠庭军区统一接受漠庭行署的权力监管。 而漠庭行署则直接向朕以及中央总署汇报漠庭的一切情况。” 把漠庭的权力一分为三,就成了所谓的三轨领导制。 也可以叫三核心领导。 这倒是有些像明朝省级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也是三司分权。 只是骆永胜的安排是把君卫队的地方行署完全独立在军政体系之外,又为其增加了只有都察院才有的官员监察权力。 只不过这里多了一句。 地方行署可以监管的官员,仅为具备君卫队成员身份的。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官员不是君卫队成员,就可以不受地方行署的监管。 可若是他具备这一身份,那就要收到监管。 往大的整体层面来看,就是都察院监管官员、君卫队又监管都察院。 谁来监管君卫队呢? 只有皇帝了。 三轨领导,彻底将漠庭的核心权力给一分为三,单一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丝毫不会影响到漠庭大局。 “地方主官五年一换,施行轮调制度,最大程度减少地方权力私相授受的情况,就可以踏实下来了。” 骆永胜微微一笑。 “朕踏实,你们也踏实了吧。”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