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随子龙七进七出扬名立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章 放牛儿的小娃娃!『上』
    随着宛城之战结束。

    襄阳刘备与诸葛亮在几天后便得到捷报。

    宛城于辰时破城,晌午彻底拿下。

    战将牛金被杨翦所斩,陈矫被黄忠所杀,歼灭曹军一万余人,俘虏五、六千人,军械粮草也缴获了不少。

    可唯独这个曹军是主将曹仁『字子孝』,没有发现身影以及尸体。

    不过在东门,发现了大量骑兵马蹄印,方向延伸至豫州。

    估计是宛城刚破。

    曹仁就带着兵马,果断且提早的从东门后撤并迅速离开了宛城。

    虽然曹仁侥幸逃脱,有那么点可惜。

    可若是俘了曹仁,曹操的弟弟。

    这向许昌曹操讨要点好处再放人,也未尝不可…

    …

    转眼来到四月。

    刘备书信命黄忠与陈到领剩余兵马驻守南阳。

    张飞与杨翦于今日,带着一千骑兵先返回襄阳复命。

    有了魏延,霍峻守南郡 黄忠、陈到守南阳。

    不仅诸葛亮放心,就是刘备也安心了不少。

    抵御北方的军力,有了…

    …

    荆州,义阳·棘阳县境内。

    大军经过此官道,两边皆是稻田。

    还有着不少百姓在此忙碌,经过他们。

    张飞或许是打了胜仗的原因。

    骑在马上有时会热情的朝那些百姓打声招呼,笑着挥挥手。

    大军一路向前走了没几步。

    忽然出现的几个小孩,围住了一个放牛娃。

    嘻嘻哈哈,指指点点。

    “放牛娃~放牛娃~!”

    “说话迟钝又结巴~笨口笨舌像傻瓜~!”

    “理不顺也道不明~吞吞吐吐言不清~!”

    “三个字捋不顺,反反复复就一字~!”

    …(反复)

    听着几个小孩童谣一般的稚嫩音。

    骑在马上的张飞与杨翦,将目光看向那个放牛的小孩身上。

    稚嫩的小脸虽有些脏兮兮,在面对几个小孩,嘲笑他的言语时,小嘴微瘪,强忍着内心的委屈,脸上露出不自然的表情。

    “言策,你看那些孩童?”

    张飞朝杨翦的方向,示意道。

    “注意到了。”

    杨翦看向张飞,点了点头。

    就在张飞与杨以为只是小孩间,开玩笑时…

    “哎呦~!”

    一声稚嫩惊呼,放牛娃竟被为首的小孩,推到了地上。

    旁边的小孩,没有阻止,反而大笑起来。

    “你说你除了放牛,还会啥?长大当兵,你当得了吗?话都讲不清口吃。一个小结巴,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你就只适合给家里的人放牛!”

    为首的小孩,言语对于放牛娃的侮辱性极强。

    旁边的小孩,跟着为首小孩一起起哄。

    指指点点,言语羞辱。

    可即便如此,倒在地上的放牛娃,眼圈泛红,可始终没有滴落下一滴眼泪。只是委屈的从泥地里慢慢爬起,牵上自己的牛绳,准备离开。

    为首小孩见状,刚伸手就要去抢放牛娃手里的牛绳时。

    一只大手,却将他给扣住了。

    “小孩…就该有个小孩的样!”

    杨翦语气缓慢,却能从中听出危险的气息。

    为首的小孩见状,吓了一个激灵。

    周围的孩童,也都战战兢兢的躲到一边。

    唯有这个放牛娃,紧紧的看着杨翦,特别是他身上的战甲,佩剑…

    杨翦松开手,右手扶在剑柄上,居高临下道:“尔等离开吧。”

    听到杨翦的话,为首的小孩与周围的小孩纷纷逃离。

    等那些顽童走到附近,开始徘徊时,杨翦回头看向放牛娃,待抬手轻轻擦去放牛娃脸上的泥尘后,笑问道:“小牧童,方才被推地上,有没有受伤啊?”

    放牛娃摇摇头,口吃道:

    “没…没有受伤,多…多谢…将…将军解围。”

    见这小家伙不怕他,杨翦来了兴趣,于是一笑:“他们…刚刚为何要嘲笑你?本将军还以为是在和你开玩笑。”

    放牛娃闻言,眼神渐渐变得失落,也没有开口说话。

    察觉到放牛娃的情绪,杨翦瞥了眼附近的顽童,随后缓缓望向放牛娃,拍了拍他的小肩膀,鼓励道:“小牧童要想开点,刚刚的事情都过去了,家远不远,需要本将军送你回去吗?”

    一听此言,放牛娃眼前顿时一亮,抬头看向杨翦口吃道:

    “将…将军真愿…愿送我回去?”

    杨翦一笑,回头朝张飞招呼一声后,重新望向放牛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本将军还会骗你一个小娃娃不成?”

    放牛娃高兴不已,有个将军要送他回家!

    这也太难以置信了!

    放牛娃牵着牛,领着杨翦朝自己家的方向走去。

    徘徊在附近的顽童们,见杨翦跟着放牛娃。

    便兴致缺缺的各自回家。

    看着杨翦远去的背影,张飞命令大军原地休整。

    等杨翦返回来,他们是骑兵,停下歇歇完全不是问题。

    …

    走了两刻钟。

    杨翦跟着放牛娃,来到了一座木房外。

    “这…里,就…就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