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代:铁骑纵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7章 王彦庭的路
    幽州商保的事情告一段落,王彦庭开始认真考虑后续的方向。

    刚到这个时代的时候,他有些想当然,总觉得打好仗,占据一块地盘日子就很舒服了。

    现在心想事成了,摊子越铺越大,他发现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自己面临的到底有多少问题,能够解决的又有多少。

    为什么书上的穿越者都这么顺风顺水,自己就满头的包不知道先给哪个上药。

    军事上,他现在心里有了底,毕竟自己比别人多一千多年的阅历,很多东西是这个时代的军阀不具备的。

    比如燕军的训练,别人看着是儿戏的队列训练,恰恰是后世解放军的精髓。

    这种培训下的军人,他的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是在骨髓里的,而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服从性。

    各级的思政官上任以后,几年时间里也已经发挥出了作用,更多底层士兵觉醒了,对于军队理念的建设已经打好了基础。

    其次就是朝堂上的争斗。

    王彦庭也经历了几轮了,慢慢发现自己想错了,完全没有预计的那样凶险和激烈。

    他仔细一分析就明白了,那些所谓的党争也好、君权相权之争也罢,都是在实力差不多的条件下才能打出精彩的会合的。

    如今的朝廷,完全不具备什么实力,拿什么和自己斗?

    历史上的亲王、宰相和皇帝,不就是被李茂贞和朱温说杀就杀吗?

    他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计策推演了一遍,发现对方只有一招绝杀:推恩令。

    如果哪天皇帝突然册封高思继为凤翔节度使,耶律阿保机为淮南节度使,自己怎么办?

    李晔现在没有走这一步,只是还没有到彻底决裂的一天,因为毕竟他人在幽州,也要考虑安全问题。

    大唐帝国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一个最常规的手段就是不断把大藩镇拆解成小藩镇,谁都奈何不了谁,还要皇帝主持公道。

    所以,这一招,李晔一定是懂的。

    而且晚唐五代,就一直没有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别说晚唐,就是五代,哪个朝代的更替不是某个节度使或者殿前指挥使发难推翻了旧政权的?

    唯一就是大宋的老赵兄弟,但是他们采取的是打压武将的方式,结果造就了一个谁也打不过的弱宋。

    想想北面还在猥琐发育中的契丹、女真,甚至蒙古,王彦庭打死都不会走这一步。

    那就只有学习后世的人民民主专政了。

    可以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王彦庭才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路。

    只有这样,军队才不会落入任何一个野心家的手里,这也是他至今没有把领地分封节度使的原因。

    也是他最近特别着急处理内政的原因。

    他怕进度太慢,皇帝的推恩令走在前面,那就很尴尬。

    某种意义上,朝廷的到来也促进和推动了王彦庭加快速度。

    当然,君主制度他是要保留的。

    一方面是他的私心。老子辛苦折腾了一辈子,结果啥都没有捞到?

    这很不王彦庭。

    另外一方面,没有封爵封侯,也不好安抚手下的骄兵悍将。

    这个决定,也导致他对皇帝的态度比较特别。

    可以说他和所有的藩镇都不一样,既没有把皇帝当回事,也没有想把皇帝置于死地的念头。

    在他眼里,如果自己想要的政治体系建立好,那皇帝就给个爵位打发了。

    至于杀了皇帝,根本没有必要。

    何况这样的政治体系,权力是要交出去的。

    谁知道将来因为史书上写成啥样导致自己的子孙后代倒霉。

    他心里是很羡慕后世的英国皇室的,啥都不干,做个吉祥物,吃饱喝足的,多好。

    最关键的是,作为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太了解这种朝代更替的模式了,那是换一个朝代杀一批人,到宋朝以后,基本上是皇族的子孙被灭的干干净净,蟑螂死光光的。

    长远考虑,王彦庭无论如何不想走这样的路。

    眼前的危机,则更加无解。

    如果说后唐灭后梁还属于两国交战的正常结果的话,那李嗣源接替李存勖、石敬瑭建立后晋、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建立后周,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本质上哪一个不是造反篡位?

    按照现有的制度,王彦庭可不敢保证高思继、葛从周这样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正是因为准备从制度上消灭这种可能,王彦庭才从来无所谓这些降将的存在。

    那些所谓的造反篡位,不就是因为权力的吸引力太大吗?

    如果有一天这些权力不再属于皇帝了,那还做皇帝干嘛?

    而且军队中的士兵都是人民的一员了,是人民养活了他。

    到时候任何人想把权力重新集中在自己手里,都是推着历史的车轮倒退,就是手下的士兵也不愿意啊。

    那你还能带着这些士兵造反吗?

    那么大方向确定了,就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落实了。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