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章 不付出代价的代价
    之前,朱文奎其实一直有个疑惑。他知道,吴藩做到今天这个局面,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民间的组织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是,组织村民互助,或者修个水利,尚且是本乡本土的事情,在欧洲这个政治生态下,确实不太容易引起更多人注意。但道路这东西,牵扯的地方必定不止一处,涉及的利益群体也很多。这么大的动静,是如何让当地的大领主们无视的?

    后来召集士兵的时候,他听其他人介绍之前的几次事件,才明白,无视这些道路,并不是大领主们太蠢,或者过于粗心,而是他们就算不想无视,也没得选。

    郭康给朱文奎讲过一个例子:当年紫帐汗国和东欧的领主们交战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很多领主既无能又短视,相互之间也缺乏合作,天天就知道互相拆台。结果,导致紫帐汗国早年,那种草台班子状态,都能对他们形成巨大优势。

    仔细分析的话,大部分领主确实没什么文化,当地的组织水平也不高,但就算这样,也不至于表现得这么夸张。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就算是蛮夷之地,也不可能一个有本事的人都没有吧。

    而且,事后看,至少一部分贵族,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不少战败逃亡的贵族,后来去了维也纳或者克拉科夫之类的地方当寓公。他们中,有很多都在着书立说,把自己的教训和反思写下来。还有人干脆直接受雇,去给其他前线的大贵族当顾问,用他们的经验,帮助其他贵族对抗罗马人。

    郭康告诉他,也不是所有的贵族都无知又暴虐,何况很多人只是坏,不是蠢。实际上,有些贵族接受过颇好的教育,个人道德并不算差,为人处世也比较有教养。甚至有文化水平很高的,写出来的书在紫帐汗国都颇受欢迎,以至于最后跑到君士坦丁堡讲学。然而,就算这样,很多问题还是会继续出现,就是改不了……

    朱文奎再去审视蒂罗尔地区,围绕道路的这一系列争端,发现好像也是这种情况。

    他一直疑惑,这个伯恩哈德怎么像发疯了一样,不断做出各种刚愎自用的决定,去得罪所有人。后来才发现,这个人实际上,是根本没得选的。

    伯恩哈德面对的最大危机甚至都不是领民造反,而是糟糕的经营状况,以及随之而来的越积越多的债务。

    而他的地位,既没有高到国王和大公爵们那样,可以直接宣布破产,把账目都给赖掉;又没有低到可以效仿破落骑士们的日常操作,直接丢了领地,宣布自己也从此“自由”了,然后跑出去流浪。

    他要是当成不向匈牙利投资,估计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事情了。但是,向东方扩张,是这个时代很多德意志领主们的共同选择,成功的人也为数不少。有钱还不去赚,比没钱更让人难受。

    而欠了债之后,他就只能加大力度搜刮。在搜刮的手段上,他也确实费了很多心思,去制造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掣肘,彼此仇视,好让自己尽量远离冲突和矛盾的旋涡,在后面吃现成。

    不过最后,他的办法终究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对此,吴王府这边的当事人,倒是没有太意外。在事后的报告里,卢卡就总结说,搜刮这种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零成本获取收益”,而同样是有代价的。

    哪怕用各种手段去嫁祸于人,代价也不会消失,只是被暂时拖延了。而且,这代价也像他欠的债务一样,是有利息要付的——这种利息,就是暂时不付代价的代价。

    它会和本金一起,永远记录在天父的账簿上,越积越多。拖延的手法越成功、持续的时间越久,利息也就越高,直到最后,一起被强制支付掉。

    这个说法听起来不像是银行家的话,倒像是个教士会说的那种神叨叨的发言,甚至和郭康天天念叨的那些警句差不多。然而这次,结果又确是如此,让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反驳。

    如果当初,伯爵只是简单粗暴地搜刮底层矿工,那么得罪的只有这一个群体,尚且可以和其他很多地方的暴动一样,借助亲戚、商会,乃至市民和农民的力量进行镇压。但他要钱要的太急,搜刮的程度过于酷烈,导致得罪了太多人。没有多久,就无法在本地抽调更多力量了。

    而外来的力量,也是需要他付出代价的。他现在的处境,和当时刚开始规划工程的吴王府团队一样。最主要的需求,是让大家“相信”自己可以做成这个任务、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汇报。

    说到底,其他贵族的支援,以及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等地商人们提供的金融借贷,都是需要他拿出一些“担保”来的。但讽刺的是,这时,他早已债台高筑,和那些被他设法搜刮的工匠一样,陷入了越工作、债务越高的境地。常规的担保物,已经不足以说服大家了。

    更难堪的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他面对困境,因此开始越发对他的偿还能力表示担忧。再加上之前那几次倒霉的投资商的遭遇,让很多人对他这边望而却步。他领地上的农业产出本来就不行,矿产也已经被他玩烂了。如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能提供给其他大贵族和大商会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