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港片:打造香江世家,从警司做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2章 笼屋程一言,林逸要请安妮看戏
    近些年来,随着香江经济的发展,香江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

    前天晚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袭击王室车队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第二天早晨就全是关于袭击事件的解读。

    从袭击的过程到事件的影响,从袭击者的身份猜想到,从腐国王室的详情到整个欧陆王室的八卦,从落跑王室到长公主监国,各种小道消息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当天整个香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各种新闻信息载体全都是关于这方面的消息。

    无论是太平山的豪宅还是深水埗的民居,乃至大屿山的村屋。

    无论是政商要员还是工人文员、贩夫走卒,乃至社团里的草鞋红棍。

    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在对王室遇袭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香江都高谈阔论,大家在这一刻都是建政达人。

    整整一天,全香江市民吃瓜吃的非常爽,甚至都有些吃撑的感觉。

    可结果仅仅才隔了一天,到了第三天早晨讨论这件事情了就开始减少了,不是大家不再关注王室被袭击的事情。

    关于王室的内容依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也开始有新的八卦内容开始逐渐占据版面内容。

    香江人爱八卦,这是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香江市民承受着高强度的生存压力影响,在内地人看来最狭小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几平米地下独立小屋。

    而这种只能摆下一张床和一个柜子,阴冷潮湿没什么阳光的狭小独立空间,在香江都算是一种奢侈。

    70 年代的香港人口从 1970 年的约400万飙升至80年超过510万,年均新增超10万人,其中大量是来自内地的劳工(包括合法移民与偷渡者)。

    但快速的增长的人口却与缓慢建设廉价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涌入纺织、制衣、电子等制造业,构成城市经济的底层支柱,却面临 “住房无着” 的绝境。

    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江的土地被少数地产商垄断,这些地产商抬升房价,赚取更多的利润,每年只开发极少的土地,造成了香江房价暴涨。

    以一套50平方米的单位为例,其月租可达普通工人月薪的60%以上,底层群体根本无力承担;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70年代初启动的“公屋计划”进展太过缓慢,年均建成单位不足5000个,轮候时间长达5年以上,远无法覆盖需求。

    最终,在旧区的 “灰色住房市场” 成为唯一选择,大量旧楼被改造为笼屋,集中在九龙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旧楼密集区。

    笼屋多由旧楼的客厅或卧室改造,用铁丝网、木板或铁皮分隔出数十个双层或者三层“笼位”,每个笼位面积仅1-1.5平米(约一张单人床大小),高度也就1米左右,住户只能躺着或者坐在里面。

    笼子内仅能容纳一张床和少量杂物,衣物、被褥常悬于笼外,形成 “空中晾晒” 的奇观。

    笼屋

    一套50平方米的单位,最起码可以分割成20个笼位,一栋楼能住上百余名租户,却仅配备2-3个公共卫生间和1个简易厨房。

    清晨如厕需排队半小时以上,厨房灶台被轮流占用,油烟弥漫整个楼层,因缺乏通风和采光,夏季室温常超40℃,冬季潮湿阴冷,霉菌在墙壁和被褥上滋生。

    这种居住环境可以被称为 “睡在棺材里”,可即便如此一个笼位的月租,仍要花掉一个底层劳工月薪的15%-20%。

    笼屋住户以单身男性为主,包括中老年劳工、新移民、失业者等,也有少数贫困家庭挤在稍大的 “家庭笼”(2-3 人共用 2-3 平方米)。

    在如此密集恶劣的居住环境之下,报纸上的八卦内容,自然成为笼民日常消遣的最佳方式,也是最便宜的方式。

    已经在笼屋里住上一段时间的程一言(金手指),在没事的时候也喜欢看这些报纸。

    作为在南洋破产到香江逃债,并试图东山再起的前建筑公司老板,程一言与住在鸽笼里混日子笼民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其他笼民都是把报纸杂志当成日常消遣,看的也是内容夸张、胡编乱造、夺人眼球却没什么实际内容的八卦小报。

    而程一言虽然也看这些八卦小报,可主要看的还是明报、大公报、远方日报这些有些权威的报纸杂志。

    虽然,这些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整体上还是要脸的,只能说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一条,就是大家一直都是处处在比烂。

    “哇,这个事头婆的女儿,什么公主还是很漂亮的嘛!”

    “长公主和警务队助理处长,不可说的两三事,靠,这么刺激啊!”

    “安妮公主今日行程一览,这个鬼婆可没少跑地方啊!”

    “咦,她下午要求我上工的地方!”

    “真的嘛,我也去看看。”

    今天程一言跟往常一样,一边听着旁边的邻居聊着八卦,一边翻动自己手中的报纸。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