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零二零年移民去350年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楔子2:康熙参观遇难南京同胞纪念馆
    离开北京,李世英和康熙乘坐了五个小时的高铁,就到了南京。

    这是康熙第一次来南京,他最想去的其实是朱元璋陵,这位创建大明江山的传奇皇帝,一直是康熙很仰慕的。

    但李世英说,明天要先去”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为啥要先去那里。

    两个人在江东门找了一家宾馆,开了两个房间,然后去楼下吃了点东西,

    吃完饭两个人去了趟书店。

    买了两本书:《不能忘记的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全纪录》,还用ipad下了部电影《南京大屠杀》。

    李世英让他好好看看。

    对于21世纪书籍的简体字、横向排版,康熙已经适应了,虽然有些字和词还需要猜一猜,但基本意思他是完全能看懂的。

    他是怀着愉悦心情开始的阅读,赏心悦目的书籍装帧,让他爱不释手。

    然而随着阅读的进度,他的心情却渐渐走向了反方向。

    明治维新、甲午海战、旅顺登陆、割让台湾。。。。。。他的心情逐渐由吃惊到愤怒再到痛心;

    清帝逊位、9.18事变、伪满州国成立、7.7事变、8.13抗战、南京大屠杀。。。。。。

    康熙时而沮丧、时而惭愧、时而愤怒、时而哀伤。。。。。。

    整整一夜,两本书、一部电影看完了。

    他最后是在哭声中,迎来的黎明,那部四方平板放出来的电影戏,对他的心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那一个个倒下的鲜活生命;那一张张杀人的狰狞面孔;那无助挣扎啼哭的婴儿,那提着人头、举着屠刀狞笑的魔鬼,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尸山血海,那。。。。。。

    康熙有时手捂着双眼,有时怒发冲冠、有时捶胸顿足,有时掩面痛哭。

    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色厉内荏,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然而,这一夜都颠覆了,他无法自持,他觉得只要还是血肉之躯,这一刻,面对这些残酷的画面,任何人都无法不为之动容。

    “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于江东门的西南。

    康熙是持有菲律宾外交护照入的馆。

    过了安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馆标志性主体建筑,三角状的纪念馆主馆,然后是展示在走道的一排雕塑群。

    他见到的第一个雕塑,是一位望向苍天、绝望呼号的女子,据说是根据一个丈夫、孩子都被杀死,自己被日军强暴的母亲的神情,刻画而出的雕塑。

    这是该馆最高的一座雕塑,康熙在这位悲悯的母亲面前伫立良久。

    他莫名想起了自己故去的母亲,孝康章皇后董佳氏,他觉得这个可怜母亲,居然与自己印象中的母后,有几分神似。

    接着往前走,他看到了一池清水,里面有一排雕塑群。

    这些雕塑群,模拟了南京惨案时南京百姓受难、逃难的情形。

    那里有被强暴的女子;有失去亲人在寒风中哭泣的孩子;有抱着被杀死孩子的爷爷,有为死不瞑目的亲人合上双眼的老人。

    再往前,康熙看到一个三角形纪念碑,上面刻着“死难者”,

    康熙走的很慢,看着眼前的一件件展品,他的脑中,还在不时闪现昨日电影戏中的血腥画面,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前面走到了一个方碑前,方碑上竖行刻着:“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的隶书,下边小字刻着“易安华告妻儿书”。

    这是一位将士奔赴沙场前,留给家人的家书。

    康熙走到碑前,一字一句的读出了声音,短短的十几个文字,让他顿感一股力量充满全身,他挺了挺胸膛、攥了攥拳头。

    最后两人走到了万人坑前,望着满坑满谷的尸骨,李世英深深鞠了一躬,康熙也跟着鞠了一躬,全程两个人没说一句话。

    站在“抗日胜利纪念馆”内,冈村宁次向国民政府鞠躬请降的油画前,康熙抬起头,摘下墨镜,脸上一副快意的表情,久久看着。

    “这些倭酋最后是怎么法办的?”这还是康熙进馆的第一句话。

    “甲级战犯被绞死七人,其它就都是判了刑的”李世英声音有些干涩。

    “你们就没有刮刑、车裂、夷三族的刑罚吗?”康熙显然对这个处罚很不满意,“现代社会是没有那些刑罚的”李世英苦笑了一下。

    “现代社会不见得就都是对的”康熙又带上了墨镜,悠悠的说道。

    回到宾馆,李世英坐到了康熙对面问:“怎么样,参观了有什么感想吗?”

    “有一点不理解,既然我中国已经战胜了,为何不占领日本?”康熙问道。

    “这个嘛,恐怕不是一句半句话能说清楚的,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另一个政府,和我们现在的政府不是一个政府,”李世英答道。

    “你觉得你是个中国人吗?”他转移了话题,“朕是中国之君,当然是中国人了!”康熙对这个问题有点不悦。

    “那么你觉得你是个满人吗?”李世英继续问道。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