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何等的人物,他对于此次东南数路响檄靖难一事,早就经有了自己的盘算推演,决计不会像高俅等人如此地乐观,而且对于他们还想借着这个机会去捞取军功的想法嗤之以鼻。
不过,他更明白的是,所有一切的最终服务对象,便就是眼前的这位官家。这也是他与在场所有人的最大共同点,基于这个共同点,他并不想在具体表现上与他们有太大的分歧。
“陛下,老臣以为,高都司挟西北大胜青唐人之余威,如能统帅三军,剑指东南,必能震慑群宵,以儆效尤。但是,关于出兵一事,却宜统筹规划,待情观便,临事制宜。这样一来,方能临危不乱,以作万全之策!”
不得不说,蔡京这番话,明面上没有一句反对高俅他们的想法,能让赵佶听得连连点头:“要的,要的,是要有个万全之策,还是得请蔡相好好谋划一番。”
“高都司掌帅印,副帅可从西军中选择良将领军,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不过,大军行动,掌管粮草军资转运一职,却是尤为重要,甚至有时更能决定大战胜败。说起当年首次青唐之战,转运兵站之策,便就是出自于胡直阁之手。此时东南用兵,还要涉及到对江南各路的转运调度,看来看去,却是缺其不可。因此,老臣提议,可由胡直阁担任随军转运使,并兼管江南东西路转运副使,以保障大军用度。”
蔡京的这个推荐,胡衍却并不认为他是好心。因为大军南下,钱粮消耗、军械用度,极难计数,却是一个吃力未必讨好的活。只是高俅听了之后,却是心中欢喜,他倒是希望胡衍在这时能够帮他一把,便立即附议赞同。
这样一来,胡衍倒也不好推辞。
“老臣还以为,接下来的首要之事,应是发布讨贼诏书,严明君臣大义,更兼训诫劝免,以防其他各路生出异心。此事,老臣得向陛下讨一个手谕,再令政事堂拟诏,今日便就连夜发往天下各路,晓谕将臣,以正视听!更是为了能够稳定大局!”
赵佶继续点头,还是蔡首相考虑清晰、行事靠谱!
“高都司自即日起,在京城整训京营、遴选将官,胡直阁计划用度、调配粮秣,这些都需要耗用一定时日。眼下东南虽有六路躁动,但其相互间隔甚远,未必就上下同心。正好利用此机派员前往分离劝降,如有幡然悔悟者,都可既往不咎。如此对其分而化之,这样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断其臂膀,岂不更显从容?”蔡京侃侃而谈,众人听得都在点头。
不过杨戬却琢磨了一下问道:“既有劝降,假如这吕惠卿及秦刚最后畏于平叛大军之威势而愿意投降的话,是否也可算在这‘既往不咎’之列呢?”
是啊,别人不提,就这两个人,现在可都是赵佶绝不愿原谅的人!
“陛下乃仁德之君,自然可以答应他们。无论如何,此举可以避免战火荼毒,化兵祸于无形,实是造福于苍生的义举。而在他们投降之后,便可交付有司,对其相关罪行,进行审断。至于之后再审出些新的罪行,那时的惩戒便就算不得违诺!”蔡京这番说辞,实在过于厚黑。他的意思便就是可以先答应,之后再随便找个新罪行秋后算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么?
更进一步,好人可以让赵佶做,尽显天子的宽厚与仁德;而违诺之事,完全可以由宰辅们操作,那是代表苍生去维持正义嘛!这本就符合赵佶自恃小聪明、实质却毫无底线的性格。
赵佶在那里连连点头,众人自然不会去点破。
“眼下与东南六路接壤的各路,皆有地方守军,可以同时诏令他们尽募本土丁壮,分屯缘边城寨,相互救赴、保守要害。有了这样一定的时间,要想一举平定东南之患,西军精锐便需要调动数营,从陕西抵达京师附近后,正好就可以与整训后的京营合兵,共同开赴东南前线,这样才可以对叛贼形成雷霆一击!”
不知不说,从政治智慧来说,蔡京还是赵佶身边的不可替代之人。
高俅就算是忠诚无比,但内在不过还是草包一个,而杨戬的所有智力都花了如何伺候赵佶的吃喝玩乐,而最有心机的胡衍,一直也只能算是赵佶信赖的管家理财好手。真正涉及军国大事,的确只有蔡京能够面面俱到。
而且,自从赵佶准许了赵挺之的右相辞呈后,便就是明确恢复了蔡京的独相地位,完全放任了他对于政事堂加枢密院的完全把控。
看了看周围之人这时也都没有了异议,赵佶感觉今天实在是精力耗用极大,此时便有气无力地对蔡京说道:“蔡相思虑周全,又极有道理。朕现在实在是困乏得很,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这里,就劳烦蔡相前去安排吧!手谕之事,朕马上就写给你。”
蔡京躬身道:“臣遵旨!”
这件事情终于还是完全回到了蔡京的掌控之下。虽然平叛主帅是高俅,但是接下来关于安排将领、排布出兵、安置粮饷等事,皆还是要通过蔡京及其控制下的党羽来具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