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4章 商贾不满?使劲忽悠
“魏大人,咱们的现银,都在市舶司府库。” “能否透个风声,为何不能取啊?” 浙商代表苏奇拱手施礼,态度谦逊。 “再等两天。” “朝廷核算清楚了,自然会给你们。” 魏宗继续推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真是两天?”苏奇很想质疑,却不敢大声说话。 “放心。” “市舶司敢少了你们分毫,宁波府给你们补上。” 魏宗慷慨地承诺。 “咱们怎么可能不相信朝廷?” “有大人这句话,咱们心里也有底了。” 苏奇喜上眉梢,告辞离开。 魏宗看着他兴高采烈离去的身影,蓦然叹息。 “商贾们一个个,都坐不住了。” “这一场波澜,不知道会席卷多久。” 他忧心忡忡,向王守敬汇报。 “怕什么。” “本官都押上了仕途,真要出了事,你们躲本官后面。” 王守敬气定神闲,没有乱了阵脚。 各方势力,都在盯紧了宁波府市舶司,盯紧了宁波府。 王守敬自顾自地处理政务,体察民情。 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然,真正的坏人,他不能去做。 还是得交给郑和。 杨士奇眉头微蹙,道: “不如折中一步,给商贾一半现银,一半宝钞。” 他是真的怕商贾闹腾起来,得不偿失。 没想到王守敬坚决反对道: “大明朝廷,什么时候如此没有底气了?” “态度强硬一点,商贾始终是商贾,他们无法和朝廷、官府抗衡。” “除非他们背后的人物出现,搅动风云。” 妥协一半,啥也不是。 还不如留着,半年后兑换一批,一年后又兑换一批。 以此来维持钱庄的信誉。 只要朝廷不干预,经营一个官方的钱庄,简直是一本万利。 就怕朝廷缺钱,一下子嚯嚯没了。 什么赈灾、战争,都是借口。 钱庄信誉破产,就是这么由来了。 所幸现在国库还有钱,外贸赚取的钱财、赋税,足够朱棣高消费一年。 明年外贸肯定会缩水,毕竟市场需求,永远是一小部分人。 现在整个浙江布政使司,都在积极地“改稻为桑”。 也就是以粮食,换取经济作物。 粮食不挣钱了,地方官员、豪绅为了政绩、为了钱财,自然会加大力度,促进“改稻为桑”。 浙西刚经历了一场洪水,百姓起初还有一定压力。 可是看到在宁波府打工的同村人,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甚至发了财。 经济局势一片大好,自然没有拒绝改稻为桑的好处。 如此一来,江南抗灾的能力,将会减弱。 这是外贸,带来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钱庄,能够进行一定的管控,禁止无序地扩张。 当然,马欢所率领的探险舰队,也是解决矛盾的希望所在。 粮食种子,至关重要。 只是王守敬没办法等待这么久,大明也不能。 两天后,郑和终于完成了准备工作,他张贴告示挨家挨户送帖子。 市舶司府库,可以兑换银两了! 商贾们兴高采烈,三五成群地去往市舶司。 没想到郑和给他们的,竟是“永乐宝钞”。 他们彻底炸锅了。 “咱们寄存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怎么变成了一张纸?” 永乐宝钞,有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一百两、一千两的面额。 最大的是一千两。 “没错,这是朝廷发行的永乐宝钞,可以到钱庄兑换金银。” “当然,必须在半年以后,有些面额,则是一年以后。” 郑和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彻底引爆全场。 这不是明抢吗? 苏奇颤颤巍巍,询问道:“郑大人,市舶司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 如果不是失态,苏奇不会如此大胆。 “放心,朝廷说话算数,以宁波府的赋税作为担保。”郑和沉声道。 没想到所有商贾,都不乐意了。 说再多,都是空话。 苏奇立即前往宁波府,求见王守敬。 只不过他只见到了魏宗。 “有什么好忧虑的?你不好好看看,这是什么!” “永乐宝钞,可是钱庄发行的!你知道钱庄有多少资产吗?” 魏宗提示了两句,苏奇立即前去调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钱庄的前身,是宁波府市舶司府库。 光是借出去的“房贷”,就价值千万两! 再加上南洋的地产、宁波府的地产、应天府的地产,以及各种贸易权。 价值完全超过两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