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章 宁波府的大规划
“启禀陛下。” “绍兴知府胡夏,弹劾宁波知府王守敬走私。” 解缙语态慷慨,将奏折递交到朱棣龙案上。 朱棣简单地翻开几下,嗤笑一声道: “王守敬这么聪明,怎么突然被偷了家?” “看看这奏书,连双屿拍卖会的细节都有。” “还有宁波府的通关文书……” 朱棣知道,继续隐瞒下去,意义不大了。 王守敬折腾出来的声势,实在太大了。 市舶司如何隐藏? 朱棣索性不装了。 “将近期弹劾王守敬的奏书,都给王守敬送去。” “只要他好好干,朕保他高枕无忧。” 朱棣有足够的胸襟、魄力,他从不亏待功臣。 战神李景隆现在都还好好地活着! 他不是朱允炆那样的孬种,需要太祖铺路,需要功臣的头颅铺路。 朱棣能够掌控整个大明。 弹劾的奏书辗转到了郑和的宅邸,由郑和转交给王守敬。 王守敬看到满满一箱子的奏书,依旧气定神闲,那飞扬的神采,怎么也掩饰不住。 “知府大人近来春光得意,更要小心谨慎啊。”郑和诚心诚意地提醒。 “我和郑公公,都是一类人。” 郑和听到这句话,心神震颤。 “你我都是为陛下办事。” “何必管外界怎么说?” “只要把陛下的事办妥当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守敬萧萧肃肃,坦坦荡荡。 郑和愈发钦佩。 自古以来,哪有官员自称和宦官是一类人? 王守敬特立独行、落拓不羁的性格,有时候真的很讨喜。 “能够和王知府共事,是在下的荣幸。” “为了市舶司的长远发展,王知府一定要学会明哲保身。” 郑和点到为止。 树大招风,王守敬不可能独善其身。 官场就是如此! “陛下派遣纪纲,逮捕了一些御史,地方参奏的官员,相信不久后也会有所惩处。”郑和淡然道。 王守敬稳如泰岳,感激地向郑和施礼。 纪纲都出动了,朱棣一定能够以铁血的手段,平了这件事。 何须王守敬操心? 浙江布政使司,一定会有大动作。 王守敬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了! 他的野心。 怎么可能止步于此? 要挣钱。 就挣大钱,富可敌国的钱。 市舶司的运营,只是第一步。 但这点利益,远远不够。 王守敬刚回到府邸,廖镛、廖铭兄弟二人,已经恭候多时了。 “志恒,下一次出航的时间已经定下了,货物的运输、装载上船,需要半个月左右。”廖铭振奋道。 这一次,他不止是前往吕宋,还会拜访吕宋周围的国家,航行整个东南亚。 廖镛有军衔在身,负责留守舟山。 身为昌国卫的统帅,他不能擅离职守。 高丽、东瀛、琉球一带的贸易,王守敬交给了沈开来,吕宋、苏门答腊方向,则是廖铭负责。 “好。” “一定要准备妥善,以平安为主。” “夏季的风暴,足够摧毁舰队。” “不要为了赶时间,铤而走险。” 王守敬叮嘱几句。 “明白。”廖铭志气高昂。 接下来三人谈性愈浓,确定了通文馆的发展方向。 王守敬从政。 廖镛从军。 廖铭、沈开来从商。 陈济从文。 他们的队伍很小,势单力薄。 可终有一天,通文馆以及海贸崛起的新兴贵族,将在朝堂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将大明推向世界的力量。 谁都不能阻挡! 忽然。 廖镛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忧虑,道: “市舶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定会有人进谏,阻断贸易。” “闭关锁国,是太祖之法。” 王守敬运筹帷幄,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实不相瞒,已经有人在陛下面前弹劾我了。” “此次是陛下挡下来,为市舶司做主。” “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让陛下出手更加轻松一点。” 王守敬拿出了一份宁波府的规划图纸,上面有整整齐齐的划分区域。 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住宅区,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志恒要重新改造宁波城?”廖镛震撼道。 “不错。” “我要将市舶司的发展利益,和整个宁波府的兴衰绑到一起。” “还要加上陛下的内府!” 王守敬语出惊人,廖镛、廖铭都处于一种震惊的状态。 “百姓富裕起来,是迟早的问题。” “百姓有了钱,就会萌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就很难管教、驱使了。” “所以,在百姓没有了生存之忧后,必须提高他们的欲望,控制他们的收入。” 王守敬侃侃而谈,以最直白的方式,告诉廖镛兄弟二人。 徭役很苦。 百姓有了钱,还会去参加徭役吗? 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 这时候,必须给他们加上枷锁。 “港口、作坊等地,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 “宁波府百姓耕种,加上农闲时打零工,一个壮年男子一年大概有三十两,甚至更多收益。” “他们日子能够过得比绍兴府、台州府百姓更好。” “但在港口当苦力,却连一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当第一个劳工在城里、在港口处有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房子,一定会激起其他劳工的攀比心。” “他们会拼命地工作,试图留在城里,官府可以急百姓之所急。” “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王守敬指了指图纸上的住宅区,廖镛、廖铭若有所思。 “宁波府一座普通的宅邸,涨价到两百两了吧?” “普通百姓如何买得起?” 廖镛疑惑地询问,这也正是王守敬要解决的问题。 像是地方县城,百姓买一套房子五十两完全足够了。 宁波府也很难超过一百两。 现在之所以涨了两倍,是因为各地的商贾入驻,强行抬高了房价,导致一房难求。 “是啊,百姓买不起,但是他们又想买。” “这时候市舶司就可以出面了,借贷给百姓几百两银子,一成利息。” “只要百姓勤勤恳恳地工作十几年,总能够还上。” “市舶司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保障他们在港口能够找到工作。” “百姓有了稳定的收入,港口、市舶司有了稳定的劳役。”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