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王守敬用人的逻辑
“这是我新裁的衣裳,送给大人。” 玉莹面如霞飞,依旧保持着落落大方的风范。 “姑娘的手艺真好,我让左伯把银两付给你吧。” 王守敬摸了摸绸缎,质感柔顺,如握云端。 “不必了。” 玉莹斜睨一眼,带着些许娇嗔,欲言又止的娇俏模样栩栩如生。 她施施然离去,只留下一道暗香。 王守敬返回宴中,与廖镛、廖铭等人畅谈天下大事。 廖铭犹豫半晌,最终还是询问道: “志恒年轻有为,前来提亲的豪门大户不在少数,为何不成亲呢?” 王守敬神色一肃,沉定道: “耿耿此心,为大业尔。”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元时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不能随太祖驱逐胡虏、平定天下,为人生之大憾。” “今当利国富民,五年而温饱,十年而富贵,以此为志。” 廖镛心潮澎湃,嘴角含笑道:“先成家,后立业。” 王守敬背负双手,双眸蕴藏着日月银河。 他要做的事太凶险,几乎颠覆传统儒家的格局。 有了家室,就很难随心所欲了。 除非,他能够遇到一位无所畏惧的奇女子。 或者能够利用婚姻进行升迁。 县、府里的官吏,还不足以提升王守敬的仕途。 王守敬看似不争,实为大争。 只是一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他选择韬光养晦罢了。 没机会,那就等待。 时来运转,就竭尽所能往上攀登。 枯燥的人生,也不至于黯然失色。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如果家族没有遭逢大变,廖镛、廖铭或许听不进去这样的话。 现在他们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对王守敬只有深深的钦佩。 翌日,王守敬和廖镛为廖铭送行。 远山近树,都格外地清晰和肃穆。 王守敬袖袍鼓荡,脸庞刚毅,给人一种清隽深沉的美感。 “广志此去苏州府,一定要谨言慎行。”廖镛叮嘱道。 能够不动用人脉,那最好不过了。 廖家不能再引起朝堂的注意力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很敏感。 “兄长放心吧,我是去从商又不是做贼,何须畏畏缩缩。” 廖铭心志坚定,拥有自己的判断力。 “广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你叮嘱得越多,恐怕会适得其反。”王守敬开导道。 “是我多虑了。”廖镛十分诚恳,若有所思。 廖铭向王守敬递来感激的神色。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看似平静的朝堂,风起云涌。 王守敬从不甘于平庸。 但人生的崛起,并非简简单单就能够做到。 古往今来,多少县令困守在岗位上一辈子? 能够往上升迁,都是大气运庇护。 越是穷苦出身的孩子,成熟得越晚。 他们对人性的洞察,缺乏足够的火候。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这只是在较差的环境下,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罢了。 社会的运转规律,他们往往后知后觉。 就知道埋头苦干,相信勤劳致富。 反而忽视了对人心的理解和控制,被浅薄的情绪所带动。 更别提驾驭人性了! 王守敬从底层的父母官做起,将句容发展起来,他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案例。 商贾,就是最接近人性与现实的。 穷人家的孩子对待那些送礼的、拍马屁,充满着一种鄙视。 他们清高,不愿意低头。 结果呢? 句容发展的红利,他们是一个都没有吃到。 唯一的安慰,就是跟着旧豪绅、新豪绅谋一份差事,作为额外的收入。 他们不懂人性,不知道表达,要么就是那种对待他人掏心掏肺,显得纯朴憨厚。 王守敬观察人生百态,总结出来一则规律。 要改变阶级,必须洞悉人性。 封建社会就是人情社会,是人治大于法治! 连这点都悟不透,很难做好生意,更别提做官了。 空有一身本领,而郁郁不得志的人,每个朝代都有。 放在句容,那就是掌控一门技术,反倒是在给豪绅、富商打工。 劳劳碌碌一生,没有太大的长进,一辈子陷入勤劳致富的泥潭里。 第二关,则是利益交换。 洞察人性以后,一般都能小有成就,过上比较滋润的生活。 穷苦人家的孩子,社会资源匮乏,很容易陷入两种怪圈。 一种是对钱十分执着,显得吝啬。 买水果都要挑烂果子买。 要让这种人用钱,跟别人进行价值交换,比登天还难。 另一种是浑浑噩噩,今朝有酒今朝醉。 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花在无效社交上,又或者把钱借给一些狐朋狗友、亲戚兄弟。 真正要用钱的时候,兜比脸还干净。 这种人如何积累起来资源? 对于金钱,缺乏认知、管理,驾驭不了财富。 价值交换这一关,卡住了无数的英雄好汉。 你必须对别人有用,别人才会选择帮你。 王守敬大呼发展商业,首先拉拢的就是官僚集团。 他们是最直接的获益群体,其次才是朝廷。 纵使儒家千年的桎梏,也无法阻挡读书人追求利益! 第三关,整合资源。 穷人认为,只有血汗钱,才是最干净的钱。 这是他们自幼被教导出来的。 所有的钱,都必须努力得来,本本分分。 这是底层的逻辑。 唐、宋诸朝,都教导百姓做一个好人。 要是百姓做了坏人,官府就要头疼了。 好人,是治理不了好人的。 能登临高位的,都是道德感最低的一群人。 崛起的过程,都是很残酷的。 王守敬清醒地认知到,一个人再怎么提升,都是有限的。 只有找到资源整合的出路,才能实现攀升。 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富人都会抱团取暖。 什么晋商、浙商、句容商会,都是最佳的体现。 穷人往往只管自己努力挣钱,通宵达旦地加班也在所不惜。 最搞笑的是,他们还相互地排挤。 句容的作坊曾爆发过一次罢工事件,是王守敬亲自处理的。 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豪绅、作坊主学会了挑拨离间,瓦解底层的团结。 他们却恬不知耻地抱团取暖,紧紧跟在王守敬身后。 这就是抓住了发展的时机! 王守敬自发地洋溢出超逸绝尘的气质,正是因为他看得足够通透。 廖镛、廖铭的性格,也容易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