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收当世之贤才,大拯生民于水火
王守敬为官才多少年,就百万资产。 大明第一贪腐案,就这么被陈济检举揭发了? 朱棣怒不可遏,脸上的肌肉都在颤抖。 本以为一千两,已经足够多了,没想到王守敬又给了他一个惊喜。 就算给大明王朝打工三百年,依靠俸禄,也不可能积累这么多的财富。 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吏治极度腐败,官员们不顾百姓死活! 朱元璋登基后,大肆惩处贪官污吏。 “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即枭首示众,并剥皮示众。” 以杀立威,震慑贪官。 文武百官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 结果明朝第一大贪,竟出现在朱棣面前,他怎么可能不怒。 朱棣神色风云变幻,陈济深切地感受到了一股萦绕的煞气。 “王守敬,真的有这么多家产?”朱棣目光冷厉,他没有妄下决断。 “不错。” “这些所获,都是他经营得来的,经得住考验。” 陈济品味出了朱棣的误会,忙进行解释。 “经营?” 朱棣一愣,很显然不太相信的样子。 “唉。” 说到此处,陈济背负双手一叹:“我知道这很难让人相信,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愿闻其详。”朱棣语气缓和下来,他要一探究竟。 “此事说来话长,志恒为人潇洒放诞,最擅长的不是为官,而是经商和奇淫巧技。” “士农工商、人生百态他都体验了一遍。” 陈济越说,语气越钦佩。 “阁下是说,王守敬的财富,都是经商得来的?” 朱棣满眼无法置信。 沈万三就是这样的奇人,只可惜下场不是太好。 “他既然拿了朝廷俸禄,还敢经商获利?”朱棣冷冷地道。 官商勾结,同样是大忌。 “这不算是经商吧。” “志恒只是把‘专利’卖给了商人获利。” 陈济娓娓道来。 “专利?” 朱棣错愕地望着陈济。 “是啊。” “比如说这座图书馆,质地坚固,非同凡响。” “除了运用特殊的红砖,还有钢筋混凝土,这些独特的制造方法,就是专利。” 陈济当初知道这些事物时,也感到很惊奇,特地实验了一番。 以红砖、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房屋,能够存留更久,只是少了许多格调、雅趣。 朱棣仔仔细细地检察了地板、墙壁,和木头材料完全不挂边。 “这些专利,如何赚取钱财?” 他越来越心惊,无法掌控局势了。 “志恒将奇淫巧技传授给商贾,商贾每卖出十两银子,他抽成三两。” “财产自然而然积累起来了。” 陈济慷慨地解释了一遍。 “不可能,砖头、地板怎么可能这么值钱?”朱棣惊疑道。 “如果只是在句容一县,市场肯定小了。” “倘若是整个大明呢?” “反正没卖出去,商贾不需要给志恒分红,商贾自然很乐意效劳。” “更何况,志恒掌握的奇淫巧技,大大小小上百个……” 陈济点到即止,朱棣脑海已经清晰地进行想象了。 “他哪来这么多专利?” “除了自己发明创造的,志恒还有属于自己的智囊团,也就是麾下成千上万的工匠。”陈济感慨道。 士农工商,阶级固化严重。 王守敬身为县令,号召起一批工匠轻而易举。 这些工匠又身具绝活,王守敬只是给他们的绝活,找到了该有的市场罢了。 句容凭借着“应天府”的招牌,很容易吸引拥有大魄力的商贾。 王守敬和他们的合作,水到渠成。 只是朱棣存有疑虑。 王守敬这么做,算不算经商? 他是赚到钱了。 可又和传统的经商,完全不一样,更没有压榨百姓。 反而让百姓过上了闲适、舒服的小日子。 朱棣如何评判? “倘若商贾不愿意给钱呢?王守敬能有什么办法?” 大明律令,还没有确切的管理到方方面面。 “志恒每一次和商贾合作,都讲究随缘。” “他看人极准,又随心所欲,亏了也无所谓。”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忘恩负义之徒。” 陈济觉得自己有义务解释明白,否则容易给好友添乱。 朱棣嘴角一咧,很显然不相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贾哪有不贪财的? 王守敬一定是用了什么办法威胁他们,让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乖乖交钱。 朱棣暂且相信了陈济的话,只不过他还需要进行调查。 他对于王守敬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王守敬的神秘莫测,已经和道衍和尚同一个阶层了。 朱棣不摸索清楚,怎敢随意提拔用人? 在他看来,王守敬就是一头孤傲的野狼,没有被官场束缚,很有独特的见解。 只要用得好,大明的府库必然充盈。 可惜! 王守敬恣意妄为的清高,也让朱棣心生忌惮。 他所恪守的准则,和所有人都不同! 难道真有生而知之的聪明杰俊、风雅王孙? 朱棣怀有疑虑! 他和陈济畅所欲言,忽然心驰神往道: “如此看来,王守敬倒是妙人。” “若有机会,麻烦阁下引荐一番。” 陈济爽快地答应下来。 眼看时间不早了,陈济告辞离开,十分洒脱。 朱棣望着陈济玉树临风的背影,感慨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陈济倒也算是大才。” 朱棣终于明白了道衍和尚的意思,朝野上下的英才,数不胜数。 和他一样神秘的奇男子,王守敬也算一个! 至于陈济,磊磊落落,确实适合修书。 龙飞云从,而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日临月照,而山川鬼神莫不攸宁。 朱棣志收当世之贤才,大拯生民于水火。 属于他的盛世,需要无数人为之筹谋,添砖加瓦。 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 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 长江水清,黄河水浊。 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人云:“圣人出,黄河清。” 可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不也是灌溉了两岸数省? 身为帝王,不能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浊而偏废。 朱棣的帝王之业,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