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道士的快活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3章 送先生回家
    小村依旧安静祥和,夕阳下农民忙着收拾农具回家,房屋草舍有缕缕炊烟升起,美的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郑手里捧着一本本沾满血迹的书,很不是滋味。

    私塾放学了,有孩童从他的旁边笨笨跳跳的擦身而过,礼貌的和他打招呼。

    郑三关去过私塾,学生们知道先生是跟着他离开了,见到他都面带喜色,先生也回来了吧。

    面对一张张的笑脸,郑三关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佯装笑意的点头微笑。

    他们的先生是回来了,只是以一种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回来的。

    就葬在后山的一间茅草屋后面。

    那里有历代教书先生的墓碑,没有华丽的装饰,一片枯草中多了一座新坟罢了。

    他们都只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一个育人的普通人,不需要世人记住,也没有刻意的留下任何痕迹。

    但是郑三关却不能忘记,跪在孔礼先生的墓碑前,良久。

    说什么都显得苍白。

    他不恨师父设局把先生拉入这场纷争,甚至是身死。

    毕竟先生也没有怪过,他是想出去告诉世人儒家还在,告诉天下读书人,儒道不能屈服。

    他是带着身后那些已经有些分辨不清楚的土包去告诉世人,带着他们的遗憾出去看看。

    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太自以为是了。

    “夫子能把进入村子的钥匙交给你,那就说明他对你是信任的,他并没有怪你,这是他的宿命,年轻人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人这一辈子总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谁都改变不了。”

    郑三关的身后一位杵着拐杖胡须皆白的老人徐徐走来,眼里有掩饰不住的哀伤。

    “见过老先生。”郑三关赶忙行礼。

    “我是孔礼的父亲,你叫我孔爷爷就好。”老者拿起一炷香,点上,插在了坟头。

    “对不起。”

    白发人送黑发人,老者的悲伤,郑三关难以感同身受。

    “这和你没有关系。”老者摆摆手。

    郑三关沉默了,老者要是打他骂他,责备他不该把先生算计在内,郑三关还觉得舒服些。

    老者的大度,强忍悲伤还要宽慰自己,让郑三关更加的无地自容。

    “他死得其所,大丈夫有所为,即便是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本就该是读书人该有的觉悟,何况他还是一位老师。”

    “要怪,这事也怪不到你的头上, 萧家才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可惜啊,我老了,力不从心了。”

    老者叹息,萧家窃取儒家正统那么多年,他是恨在心中,恨不得把萧家连根拔起恢复儒家正道。

    "孔爷爷放心,我发誓一定会让萧家付出该有的代价。"郑三关对着老者和孔礼的墓碑郑重承诺。

    "有心了。"

    郑三关拿出孔礼送给他的毛笔还给老者:“这是孔礼先生临终的时候交给我的,现在完璧归赵。”

    老者却没有去接,悠悠的往回走。

    待在这里,只会更伤心。

    郑三关默默的跟了上去,手里还拿着毛笔。

    “老先生。”郑三关再次还回去。

    “这支笔能打开村子外面的结界, 关乎着儒家最后传承,他选择给你,意义非凡。”

    一路走来,风景依旧,却也是物是人非。

    “进去吧。”

    这是一处山洞,外面看上去很寻常,郑三关却能感受到里面有奇异的气息。

    是儒家的的浩然正气。

    “这....”郑三关犹豫了,这里想必就是儒家的禁地之内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外人进去有些不适合。

    “你不是答应了他要好好的照顾这个村子吗?你不深入的了解这里,你怎么好好照顾?”孔爷爷在前面带路,走进了山洞。

    话都说到这个程度了,郑三关也不好推辞,对方也没有给自己拒绝的机会,只有硬着头皮跟上去。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

    山洞的墙壁上,大大小小的框架溶洞摆满了书籍,书籍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泛黄的书扉写满了历史的痕迹。

    这些都是珍贵的古典。

    毫不夸张的说溶洞架子上的任何一本书放在外面,都能卖出天价。

    这些古籍就那么静静地躺在架子上,却有一种让人想亲近。

    “这些都是儒家历史典籍,里面也有不少的儒家修炼功法。你若是感兴趣,学学也无妨。”老爷子一边和郑三关聊天,一边抖落书籍上当落下的灰尘,这些年每天他都是这样做的。

    这些书他视如珍宝。

    “还是不了,我是个粗人,没有读过几天书,不就装文化人了。”郑三关有些不好意思的道,他确实是一枚学渣,差一点就被三流学院勒令退学的货色。

    “你不用那么在意世俗那一套,我们儒家一直都秉持有教无类,萧家那样的人都可以学,你学也无妨。”孔老爷子把手里的一本书随手扔给了郑三关。

    《易》。

    “世人都说这《易经》只是卜筮之书,测个吉凶消遣之物,你怎么看?”老爷子问。

    “这是一本人文自然与伦理实践根源的书,是五千年智慧结晶的精华。”

    《易经》郑三关是真的读过,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也,《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可没有世人说的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东西都需要你静心去体会,去揣摩。我看你身上有道家的气息,《易经》非常适合你。”老者很是欣慰的拍了拍郑三关的肩膀。

    道家确实在《易经》中感悟出不少的道,很多先辈也研究过这本书。

    不仅是道家,佛门也有借鉴。

    说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毫不夸张,它配得上。

    “你三道齐修,何不把儒家的也一起修了。天下不管是武学,还是修真其实都是相通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劣,儒家的学说和功法能很好的把他们融合在一起,你三道齐修,若是配上儒家,那事半功倍,认知和修炼的速度自会上另一个高度。”

    郑三关翻开书页,很诧异,这个和他在外面看的《易经》有区别。

    字还是一样的字,看入眼的却变了。

    山洞中早就没有了老爷子的身影,只剩下了郑三关。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