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汉家蒙学
    汉燕两国各自停战的期间,都在疯狂的向外扩张,收拢民心,与此同时,长安城,未央宫的御书房内正进行着一场足以在后世浓墨重彩的大事……

    经过大半年的将养,拿下中原的好处已经开始逐渐显现,新的大汉正迅速的恢复着生机与活力,在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配合下,大汉整体的兵员素质都在提升。

    此时刘瑁正坐在御案之后,面前是毛玠、田丰、徐庶等心腹重臣,以及宋忠、司马徽等儒学院的大儒。御案之上,并非紧急的军情奏报,而是几份墨迹未干的皇子课业。

    刘瑁并未急着开口,只是将那几份课业一一推到众人面前,脸上带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指了指说道:“公达,元皓,还有诸位先生,都看看吧。”

    毛阶与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率先上前,拿起太子刘祺的策论。

    毛阶细细看过,神色沉稳地点了点头,田丰则捻着胡须,朗声回应。

    “陛下,太子殿下此文论及均田、府兵之利弊,引经据典,雍容大气,已颇具储君之风。诸位皇子亦是天资聪颖,学业精进,臣以为,已是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刘瑁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随即却轻轻摇了摇头,那看似随和的笑容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确实如此,朕的儿子们,有你们这些名师大儒日夜教导,读的是《诗》、《书》、《礼》、《易》,论的是治国安邦。但朕每每思及于此,便深感沉重!”

    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重,敲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

    “可天下万民的子嗣呢?那些为我大汉开疆拓土,马革裹尸的将士们的孩子呢?那些在新得的土地上,为朕耕种出万千粮草的农夫之子子呢?”

    刘瑁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望着宫外那片广阔的天地,声音中带上了一丝无法掩饰的沉痛。

    “他们读什么?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父辈的功勋,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荣耀。长此以往,民智不开,上下隔绝,于我大汉的长治久安,又有何益?”

    “朕以府兵制,绝了将领拥兵之私;以均田策,给了百姓安身之本。但这还不够!”

    刘瑁猛然转身,目光如电,扫过众人。

    “朕要的,是一个真正上下一心,万世永固的大汉!而这一切的根基,不在兵戈,不在钱粮,在人!在教化!在那些于田埂间呀呀学语的孩童身上!”

    殿内一片死寂,毛玠、田丰、荀攸等人皆是心头剧震。

    他们都是当世顶尖的智者,瞬间便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他们隐隐感觉到,陛下今日要说的,恐怕是一件比增设军府、改革兵制更加石破天惊的大事……

    “朕思虑良久,故欲在天下,重设蒙学!”

    刘瑁一字一顿,声音清晰而坚定,“凡我大汉子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年满六岁,皆可入学!”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毕竟自黄巾起义后,大多数地方的蒙学早就没有了,在乱世之中,连如何活下来都成问题,更何况读书学习呢?

    “此前我大汉蒙学以《急就篇》为主,但朕已决意重编蒙学读本!”

    刘瑁的目光灼灼,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蒙学只教三本书,这三本书,由朕亲定其名,再由儒学院的诸位大儒共同编撰完善。”

    “不知陛下可有思路?”

    一直沉默的老儒宋忠,此刻再也按捺不住,他扶着桌案,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都在微微颤抖。

    作为当世大儒,没有什么比“教化天下”这四个字更能让他心潮澎湃的了……

    刘瑁快步回到案前,从一旁拿起三份早就备好的草本,亲手递给了宋忠。

    “三本书,分别唤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徐庶、荀攸、贾诩等人也连忙围拢过来,与宋忠、毛玠、田丰一同仔细翻阅,所有人的眼中,都渐渐被化不开的震惊所填满。

    “这《百家姓》,收录我大汉常用姓氏,以四言成句,朗朗上口,让小儿知晓家族源流,亦方便户籍登记。”荀攸抚着短须,眼中满是赞许。

    “《千字文》却略有不同,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贯穿天文、地理、伦常、德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便气势磅礴,以为识字之基,此书一出,胜过此前所有识字杂书!”

    大儒司马徽亦是赞不绝口。

    刘瑁放下那两份草本,又指着那张写着《三字经》的纸,看向宋忠。

    “宋公,你再看看这个。”

    此时的宋忠,脸上早已满是惊色,他捧着那薄薄的纸张,手都有些颤抖,抬起头,激动地问道。

    “陛下?这……这真是您写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天哪!这开头简直是……微言大义,振聋发聩啊!”

    一旁的法正闻言,好奇心大起,连忙凑了过来,只看了一眼,便已惊呼出声:“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