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不愿意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
但是,被臣下认可,被天下人认可治理功绩,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登基之后,所求有此。
而且,封禅这种事情。
也不能臣子一提出来,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同意了。
跟当初登基一样。
总要矜持一些吧。
李复眼瞅着朝堂之中,臣子劝谏,李世民在矜持。
倒是也能明白。
封禅这种事情,兴师动众的。
皇帝彰显名声,臣子也是如此。
毕竟,皇帝治理天下的功劳,也离不开臣子的辅佐。
如果说皇帝去泰山封禅了,那这一朝的臣子,也是能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的。
这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朝廷的功劳。
后世会说,贞观一朝,君臣如何如何,封禅泰山,彰显文治武功。
历史上,李二凤的确是没有去泰山封禅。
毕竟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几百年后,泰山还有一劫。
这一劫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驱逐北元,恢复华夏正统,没去。
康熙平三番,收台湾,三征噶尔丹,也没去。
就连自称十全老人,全国各地到处浪的败家子,都没去。
这就能看得出来,泰山的这一遭遇,有多过分了。
渭水之盟被李二凤视为抹不掉的屈辱,天天想,日日惦念,朝廷上下,都快成魔障了。
李世民做梦都要打草原。
李靖这个平日低调的,都站出来,说要带兵平定草原。
甚至魏征都不反对。
就是要打草原,要洗刷这一屈辱。
君臣群策群力。
但是澶渊之盟这事儿。
贿赂贿赂大臣,伪造天书,自导自演祥瑞,吹捧天命所归.........
君臣之间,一场闹剧,泰山给他们背个黑锅,彻底终结了封禅,只剩下了祭祀的名头。
此时,魏征站了出来。
李复眼睛一亮。
李二凤没去给泰山拉逼格的重要人物来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
李世民挑了挑眉,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两撇小胡子。
“你,不同意封禅?”
“因为朕的功不高?”
魏征垂眸:“当然功高。”
“那是因为德未厚邪?”李世民再问。
“陛下当然德厚。”
李世民换了个姿势靠在椅子上:“那么,是因为中原不够安定?”
“已然安定。”
“四夷未服邪?”李世民嘴角微微扬起。
“服矣。”
“五谷不够丰登?”
“五谷当然丰登。”
李复惊讶的看着两人对问对答。
魏征,你快要把李二凤整破防了。
他说他不乐意去,这话有待商榷,不一定真的不想去,也可能是不想去,也可能是自谦,推脱一二,等着你们搭台阶呢。
但是你这么一说。
他会破防的。
他还在输出.....
“符瑞未至?”李世民反问。
魏征思索一会儿,答道:“符瑞,当然有苻瑞。”
李世民好奇:“那你为什么不同意啊?”
我自己不愿意去是我高风亮节。
你说不同意,那我就不同意你的不同意了。
“陛下,虽然有陛下说的以上六点,但是毕竟我们所承受的是隋末大乱之后啊。
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沿途供应的,朝廷花费的,都不是那么容易承担的。”
“这样一次封禅,就算是不收赋税,也抵偿不了百姓的劳苦。”
“那么,与其崇尚封禅的虚名而得到实际的害处,陛下为什么要封禅呢?”
李世民微微颔首。
伤害百姓的事情,不是一个明君所为。
“臣以为,魏监说的,有道理。”
率先提出封禅这件事的张玄素,听过魏征的话之后,也认为,封禅这种事,现在就算是不封,也可以。
先前只是听武士彠和萧瑀说起,陛下的功劳,已经可以封禅了。
毕竟,一统中原,平定草原,恢复民力,四夷宾服,有天可汗的尊称。
的确是足够。
可是听魏征一说,自己还是想的太少了。
这些功劳是真,而现实情况,大唐如今比不上隋朝,也是真。
“治天下当做事简俭,少收赋税,现在,我大唐民力还不比隋朝。”
”前不久,陛下曾下诏,要整治洛阳宫乾阳殿,还要亲自到洛阳去,人力物力,征调频繁,百姓会有怨气,所以,土木之工不宜擅动,臣恐怕陛下之过,会甚于隋炀帝。”
李世民的面色严肃起来,伸手指着张玄素。
“你说朕,不如隋炀帝?”
“那朕,比起桀纣王怎么样呢?”
张玄素拱手:“臣担心,宫殿建成了,你我君臣又处在刀兵动乱之中了。”
“臣听说,收复洛阳的时候,太上皇下诏说要烧掉洛阳的宫殿,是陛下说,宫殿的砖瓦木材还可以用,不如把它拆了,分给贫苦的百姓,虽然没有照着太上皇的旨意去做,但是天下人都在称赞陛下的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