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2章 战功与镀金
    “总管,话不能这样说,太子殿下是何人?未来的储君,万金之躯,肩负着大唐的未来,任何闪失都可能让对大唐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先不说,你你身为此次十万征讨大军的统帅,其他五路大军皆受你的节度。作为兵部尚书的你,也应该彻底驳回太子殿下要亲临战场的想法才对,你有权对这种近乎于冒险的决策提出异议。”

    苏定方说到激烈处,也顾不上李靖乃是他的顶头上司,直接了当的拿他兵部尚书的职责,开始说事。

    甚至在说完之后,也顾不得自己这时是否顶撞了李靖。

    又小声开口抱怨了一句:“也不知道消息怎么泄露出去的,太子殿下怎么好好的,就想要跑到北疆来,真是奇了怪哉......”

    有句老话说的好,有时候,越是平平无奇的话,越能让人扎人心窝子。

    苏定方这记小声抱怨,虽然并未刻意强调。

    但还是让李靖有些破防了。

    听到苏定方那句小声抱怨之后,他的脸色一会白一会青,总之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若不是清楚苏定方的为人,他甚至认为是不是苏定方故意借此来阴阳自己。

    尉迟敬德在从拿出密函,交给苏定方观看。

    看到他非常反对太子殿下以身犯险之后,就一直在注意苏定方的一举一动,以及李靖的反应和神情。

    果然,他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性格正直的苏定方,在无意间,就极其精准地戳中了,间接推动太子李承乾前来北疆战场的主要人物——李靖。

    原来,在半个月前。

    就在李靖、尉迟敬德、苏定方,为了北疆的战事僵持,头疼不已的时候。

    苏定方提出征召燕王李恪,及其手底下的燕王卫。

    这一建议虽然不在原定计划之内。

    但也因为率领十万大军,来到草原两个月之久,除了小打小闹的取得一部分局部胜利,并无客观的实际进展。

    虽然说,这种规模较大的战争,短时间很难取得决定性成果。

    可时间一长,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也是一笔不容小觑的压力,届时朝堂之上定然发出质疑和谴责。

    李靖权衡之下,觉得苏定方的提议不失为一个办法。

    于是,同意了苏定方的建议,并且,让他带着俘虏亲自到幽州试探询问一番燕王李恪。

    毕竟,虽然身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能够节度十万大军,且在战时,有权利在其战争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征调资源与人力。

    但燕王李恪身份特殊,身为陛下的儿子,皇子,贸然征召恐怕会引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只不过李靖,虽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以说在战场上从无败绩。

    无论什么难打的仗,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

    可以说在军事上的天赋,几乎可以说直接拉满。

    但老天显然是公平的,人无完人,一个人在某些地方天赋异禀,那么必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

    李靖在军事调度上堪称天才中的天才,可在性格与人际关系相处上,却少了几分敏锐。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太上皇李渊起兵反隋时,计划前往江都向隋炀帝举报李渊的反叛行为。

    要不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认为李靖有才华,用手中的战功请求李渊放他一马。

    估计当时的李渊,已经将李靖的脑袋砍了下来。

    后来,为了争夺皇位,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际。

    李世民知晓李靖的才华和能力,特意亲自约见他,希望他能加入自己一方,帮助他成就大业。

    只不过,很可惜,在两人见面的时候。

    李靖用沉默来表示,他两不相帮,保持中立。

    这种性格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耿直、性格醇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显得有些不通世故。

    甚至可以说,其实就是极度的谨慎。

    暂且不说当时的李世民有没有不满,有没有产生隔阂。

    但当他前脚遣派苏定方前去邀约李恪之后。

    后脚就写了一封加急密信,连同催促朝廷运送粮草物资的急报,一起送往了长安。

    在信中,他详细地向李世民阐明了北疆战事目前遇到的形势,以及征召燕王李恪及其燕王卫的原因。

    只不过,这封信在送到李世民手中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

    这才导致太子李承乾也知晓了信中的内容。

    五天前,长安,太极宫。

    都说一个朝廷,其中,大部分事情,都是放在朝堂之上由众臣商议决策,最后再由皇帝拍板决定。

    但一些关系重大,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机密要事。

    往往只需要皇帝,以及他手底下的几位心腹重臣私下谋划商讨即可。

    这不,就在李靖的密信到达那天。

    李世民正在太极宫的书房,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积等几位往后凌烟阁榜上有名的十数位大臣一同商议国事。

    其中,为了培养未来储君的治国理政与应变能力。

    李世民特意让太子李承乾参与此次商议。

    也就是李世民的这一次的临时起意,让太子李承乾产生了想要去立下战功的想法......

    相对于每次早朝和大朝堂,在李世民书房中的气氛,完全不似朝堂那般庄严肃穆,多了几分轻松与自在。

    坐在李世民下首,左手边的太子李承乾。

    全然没有在骊山狩猎时,因为差点误伤李世民的惶惶不安。

    也没有前段时间因为赈灾不力,从而导致灾民差点发动暴乱的那种焦虑与自责。

    此时的他,穿着太子冠冕,尽管坐着,但也身姿挺拔,气质卓绝。

    再加上一张,也继承了李世民英气的脸庞上,一脸自信与温和的笑意。

    任谁也不得夸上一句,不愧是天家贵胄,颇有龙凤之姿。

    “诸位,辛苦了,朕在这里,要好好的感谢一下大家,要不是大家在最近一段时间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的奋斗。”

    “今年这个年,朕怕是不好过啊!也难以如此安心。”

    "哈哈哈哈哈......"

    说完,还不等下面的大臣们回应,便独自开怀大的大笑了起来。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