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阵问长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0章 奢长老
    耳边突然有人说话,神秘而邪异的黑袍修士瞬时大惊,抬头便看到了黑夜中一双明如灿星的眸子,正深邃地看着自己,让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只蝼蚁一般。

    惊惧自心底滋生。

    黑袍修士手一抖,笔一歪,辛辛苦苦...

    夜深如墨,终南山的雪却不再落下。天地间一片寂静,仿佛连风都屏住了呼吸。那支短笛静静地躺在盲童掌心,笛身微温,似有余音未散。老讲师坐在炉火旁,目光落在窗外凝滞的雪花上,久久不动。

    他知道,这不是寻常的静。

    这是天地在等一个声音。

    聋哑女孩的手还悬在半空,指尖微微颤抖,像一只初试飞翔的蝶。她看不见雪停,也听不见万籁俱寂,但她的心跳得极快??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自胸腔深处涌出,直抵四肢百骸。她缓缓转头,望向老师,眼中满是疑问。

    老者轻轻握住她的手腕,将她的手贴回自己胸口。“你听见了吗?”他低声问,声音沙哑如秋叶摩擦,“不是用耳朵,是用这里。”

    女孩闭上眼。

    刹那间,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一段旋律??不成调,却熟悉得如同胎动。那是《归去来》的起句,是三百年前第一个执笔人临终前哼出的最后一曲。它从未被完整记录,只存在于那些“心有所属”的人梦中。

    而现在,它从她心中升起。

    她猛地睁开眼,双手猛然合十,再徐徐张开,做出一个书写的手势??这是她自创的语言:**我想写**。

    老者笑了,眼角皱纹如纸页层层展开。“好。”他说,“那就写。”

    话音落时,屋外停滞的雪花骤然坠落,如千军万马齐跪于地。与此同时,雾隐崖上的守望殿内,巨笔七道光丝同时震颤,笔尖滴下一滴清露,不落于地,反向上飘升,化作一道细线,贯穿云层,直连星河。

    第十二星再次亮起,比以往更盛三分。

    而在这光芒照耀之下,五洲四海无数正在沉睡之人忽然惊醒。他们并不相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身份,有的是边陲牧民,有的是市井小贩,有的是深山隐士,甚至还有囚于铁牢的死囚??但他们都在同一刻,梦见了一支笔。

    一支青玉为杆、乌羽为毫的笔,静静悬浮于梦境中央,周围环绕着无数字迹,飞旋如龙蛇。每当有人凝视那支笔,耳边便会响起一句话:

    >“轮到你了。”

    梦醒之后,这些人不约而同起身,翻箱倒柜寻找纸墨。有些人家里早已无笔,便以炭条画墙;有些人身陷囹圄,只能用指甲在石壁上刻字;更有甚者,咬破手指,以血代墨,在衣襟上写下第一行文字。

    内容各异,却皆发自肺腑:

    >“我愿为冤死者申冤。”

    >“我要教会村里的孩子认完五百个字。”

    >“我不再替权贵篡改命格。”

    >“我想把母亲葬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

    >“我……要重新做人。”

    这些字迹虽未汇聚,却在同一时刻震动了黄泉井底。黑笛缓缓升起,脱离墨泉,悬于半空,笛孔之中流淌出一缕幽光,顺着地下灵脉蔓延四方,悄然渗入每一寸曾被命书浸染的土地。

    大地开始低鸣。

    三日后,归明书院接到八百里加急快报:南岭墨竹林一夜之间尽数枯萎,但枯枝之上,竟生出新的竹节,每一节中嵌有一枚玉简,上刻陌生文字。经长老团辨认,竟是失传已久的《心声录》残篇??传说中记载“非耳所闻之声”的古籍。

    又一日,西域传来消息:黄泉井水位暴涨,原本干涸多年的周边绿洲重现生机,泉水甘甜清冽,饮之者竟能短暂窥见内心最深的愿望。更有牧民称,夜间常闻井中有歌,歌词无人能懂,却让听者泪流不止。

    举世震惊。

    民间传言四起:“长生之阵已启,执笔者即天命之人。”

    “黑笛苏醒,命劫将至。”

    “新的守望者,已在路上。”

    面对纷乱舆情,归明书院并未辟谣,亦未封锁消息。院长召集全体讲师,宣布重启一项尘封三百年的仪式??**“心灯会”**。

    此会始于夺运宗覆灭之初,由首任院长创立,旨在甄选真正能承载“笔魂”的继承者。其法极为特殊:参与者需在无光之室中独坐七日,不饮不食,仅凭心志维持一线清明。期间,若有“笔影”降临,则视为天选;若心志崩溃,则自动淘汰。

    报名者逾十万,涵盖天下各阶层。有世家子弟,也有乞丐游方僧;有白发老儒,也有垂髫幼童。书院开放所有讲堂与静室,供人闭关。

    第七夜,风雨大作。

    九百九十九间闭关室内,灯火逐一熄灭,唯余三盏仍在燃烧。

    第一盏灯下,是一名年轻女子,原为姜氏书塾学生,现为民间著述奖得主。她双目紧闭,额头渗汗,手中虚握,似在写字。突然,她嘴唇微动,吐出一句诗:

    >“字是骨,念是血,人心不死笔不绝。”

    话音落下,屋顶裂开一线,星光洒落,照在她掌心,竟显出一枚淡淡的笔印。

    第二盏灯位于地窖深处,坐着一位former夺运宗弟子,因叛逃家族而遭追杀多年。此刻他浑身颤抖,似在对抗某种无形压迫。忽然,他怒吼一声,撕开衣襟,露出胸前烙印??“逆命者”三字。他咬破手指,在自己胸口划下第四字:

    >“我!”

    鲜血淋漓之际,灯焰骤涨三尺,一道虚影浮现空中??正是当年被焚毁的《命长卷》扉页,但这一次,上面空白无字,唯有中央浮现一行小字:

    >“作者:你自己。”

    第三盏灯,也是最后一盏,位于终南山脚的小屋。

    那里没有闭关室,也没有符阵守护。只有一位聋哑女孩,盘膝坐在炉火前,双手不断变换手语,仿佛在与谁对话。老讲师静静望着她,眼中既有欣慰,也有不舍。

    他知道,她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看见”或“听见”的人。

    因为她早已用灵魂感知到了一切。

    子时三刻,三盏心灯同时爆发出刺目强光,随即熄灭。

    几乎在同一瞬间,雾隐崖上,巨笔轰然震动,七道光丝齐断,又瞬息重生,颜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金。整座守望殿腾空而起,悬浮于云端,与第十二星遥相对应,形成一座横跨天穹的光桥。

    桥面由文字铺就,每一步皆踏于“我愿”、“我做主”、“我不再”之上。

    紧接着,三道身影凭空出现,立于桥头。

    第一位是姜氏女子,掌心笔印发光;

    第二位是former夺运宗弟子,胸前血字未干;

    第三位,则是那位聋哑女孩,身后浮现出一支由光构成的笛子,轻轻旋转。

    三人互不相识,却在同一时刻抬头望向桥的尽头。

    那里,一道青衫身影负手而立,面容模糊,唯有一笑温润如春阳。

    “你们来了。”他说,声音不大,却响彻天地。

    随即,他抬起右手,掌中浮现出一支笔??正是梦中所见的那支青玉乌羽笔。

    “三百年前,我们写下第一笔。”

    “三十年前,你们点燃第一盏心灯。”

    “今天,轮到你们执笔。”

    说罢,他轻轻一掷。

    那支笔划破长空,不落向任何一人,而是悬停于三人之间,缓缓分裂成三支,分别飞入他们的眉心。

    刹那间,天地变色。

    南岭墨竹林废墟中,新竹破土而出,节节攀高,转眼成林。每一根竹身上,都浮现出不同的文字,非篆非隶,乃是“心声体”??唯有真心书写者方可识读。

    西域黄泉井畔,黑笛终于落地,插入沙中,笛身迅速石化,化作一根通天石柱。柱面铭文流转,竟是百万百姓历年所写心愿的缩影。风过处,石柱发出低鸣,宛如千万人齐声诵读。

    京城万人诺墙上,所有签名同时发光,凝聚成一面巨大的旗帜,腾空而起,飞向五洲,所到之处,旧日命坛崩塌,枷锁自行断裂。

    而在东海之滨,一名渔家少女正蹲在礁石上,用贝壳在沙滩上写字。她不会读写,只是凭着记忆描摹学堂里看到的句子。当她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海面忽然平静,浪花退去,露出一条由珊瑚与珍珠铺就的小径,直通海底深处。

    小径尽头,一座水晶宫殿静静矗立,门楣上刻着四个大字:

    >**归真殿**

    殿内无人,唯有一案一砚一笔。砚中墨色流动,似活水般荡漾。少女怯生生走入,伸手触碰那支笔。

    笔身轻颤,浮现出一行字:

    >“欢迎回来,第十一代守望者。”

    与此同时,终南山的小屋里,老讲师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他推开木窗,望着远方天际渐隐的光桥,轻声说道:“孩子们,走吧。路已经铺好了。”

    女孩走至他身边,拉住他的手,用手语比划:

    >“老师,你也去吗?”

    老人摇头,微笑:“我的任务完成了。这支笛子,该交给你了。”

    他将短笛放入女孩手中。就在接触的一瞬,笛身泛起淡淡金光,仿佛回应某种古老的契约。

    次日清晨,归明书院广场上,十万学子齐聚。

    他们发现,昨日还空荡的无字碑,如今已布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并非星刻,也不是人力雕琢,而是自发浮现,如呼吸般缓缓生长。碑文共三段:

    >“昔日命由天定,今朝命自我立。”

    >“昔日笔在庙堂,今朝笔在民间。”

    >“昔日长生求寿,今朝长生在心。”

    而在碑底,新增一行小字:

    >“守望者更迭,精神不灭。新一代执笔人已现,阵问长生,仍在继续。”

    人群沉默良久,随后,不知是谁先开口,轻声念出三个字:

    >“我愿意。”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到最后,十万声音汇成洪流,响彻云霄:

    >“我愿意!”

    声浪所及,天空再度裂开,星光倾泻而下,化作一场温柔的雨。每一滴星雨落地,便生出一朵墨色小花,花瓣舒展,浮现一人名姓??那是曾经写下心愿并坚持到底的人们。

    其中一朵,特别明亮。

    花心写着两个字:

    >**墨归**

    风起,花摇曳,似在点头。

    而在遥远的启智洲雪原上,一群孩童围坐在篝火旁,正跟着女教师学习写字。炭条在石板上划过,发出沙沙声响。

    “今天我们学三个字。”老师说,“叫??”

    孩子们齐声跟读:

    >“我!是!谁!”

    火光映照着他们稚嫩的脸庞,也照亮了雪地上那一行歪斜却坚定的字迹。

    夜复一夜,年复一年。

    笔不停,灯不熄,愿不灭。

    长生不在天上,而在人间笔尖;

    阵问长生,不在叩问,而在书写。

    只要还有人想改变命运,

    只要还有人心未冷,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肯提笔写下“我愿意”,

    那么??

    **还在继续。**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