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在女尊战国,目标:大秦帝太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5章 死而无憾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嬴政看着小报上的内容啧啧称奇,“要不是我知晓其中真相,或许也会信了这其中的东西。”

    嬴政将视线投向另一面,“这难道就是父亲所说的舆论宣传吗?”

    她突然放下报纸。

    “止泉。”

    侠客装女子出现在嬴政面前,“公子。”

    “你说咱们要不要也创办报社?”嬴政摸了摸光滑的下巴。

    “听说吕不韦与世家豪门,创办了一个大秦报。而父亲的小报,日后将改名为华夏报。政又该取个什么名字好?”

    “公子,恕臣直言,咱们并不会王妃那种可以无限生产小报的技术。大秦报如今每五天一份报纸,并且还出不了咸阳。要是……要是我们真的出报纸的话,恐怕没有什效果。”

    “父亲的,就是政的。”嬴政毫不客气的说道:“你直接去问父亲如何量产小报,就说政让你去的。”

    “既然王妃的,就是公子的。那为何公子不直接用小报来达成某些事情?”

    “哼,政的,才是政的。”

    嬴政只是说了一句,并没有向止泉多解释什么。

    而是询问道:“你觉得该起什么名字好?”

    “属下不知公子用以何种用途,不敢妄自揣测。”

    “自然是如父亲这般,成为口舌之用。”

    “那不如叫大秦报?”

    “不妥,大秦报已被世家占用。倒不如叫做神州报。对呀,就叫做神州报。神州行,神州报。”嬴政笑了笑,“不如把政通商行也改成神州商行……算了,招牌既然已经打出去了……。”

    嬴政有些惋惜,旋即又道:“说起世家,最近臻马如何?科举一事操办的如何了?”

    “自从昌平君,昌文君被暗杀。凡是动手刺杀臻马的家族都接连遭遇灾祸,死的死,伤的伤。世家豪门已经不敢再去暗杀臻马了。”

    止泉想了想,“至于科举一事,已经敲定了下来。一切顺利。此次科举,吸引来许多诸国学子前来参加。”

    “哼,那些世家,可不会容忍一帮泥腿子瓜分她们的利益。”

    “是,她们自认为有公子的扶持。打算派遣世家子弟参与此次科举。打算从科举的规则中,破坏科举。”

    “她们有什么打算,说来听听。”

    “她们打算让世家子弟,拔得科举头筹。在大庭广众之下,反对科举制度。同时诬陷臻马舞弊,科举制度的不公。让科举制彻底失去民心。再借助百姓,彻底推翻科举制。”

    “父亲可曾知晓此事?”

    “王妃应该知晓,探查情报时,曾发现幽卫安插在世家中的卧底。铁鹰不仅帮忙抹除了该卧底的把柄,还将此事透露给卧底知晓。”

    “幽卫,幽卫。”嬴政喃喃几声,“我们的人,可有打入幽卫?”

    “我们已经安插了两名探子,从一些不受关注的县城,成为了幽卫编外人员。如今在逐步向核心层进发。”

    显德宫内。

    “最近可有什么消息?”

    小宦官开口道:“有倒是有,只是……只是有些奇怪。”

    “奇怪?”

    “没错。”小宦官有些困惑的说道:“下面的人来报,她们抓住了盖聂和秦天明。此时正往咸阳赶来。”

    “抓……抓住了谁?”

    “盖聂和秦天明。”

    “抓住盖聂,孤还能理解。从哪冒出来一个秦天明?”

    “小人也十分奇怪,秦天明不是王妃令人撰写的故事人物吗?”

    “莫名其妙。”赵姬念叨了一句。

    就在此时,外面有人来报,“悯农君携子,想要拜见王妃。”

    悯农君沈行,自从上次晕厥。

    经过一番救治。

    好不容易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刚清醒,就要着急忙慌的拜见赵姬。

    询问红薯,马铃薯,玉米之类的高产农作物。

    但赵姬担心她因承受不住,一命呜呼。

    也就没有见她。

    只是说等她养好了身体,再告诉她也不迟。

    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

    明明下不了床,非得让人将她抬到显德宫外。

    说自己的身体好了不少。

    希望能见赵姬。

    赵姬哪里会见。

    直接让人将沈行带回去养身体。

    没想到沈行直接从病榻上爬下来,抱着显德宫外面的石狮子不松手。

    说如果见不到王妃,她就死这。

    对于沈行的话,赵姬是丝毫不怀疑。

    要是真不见,恐怕沈行非得死门口不可。

    没办法,那就见一面。

    看到沈行躺在地上,进气还没有出气多的模样。

    赵姬直言。

    沈行身体一日没养好,那就一日不告诉她。

    哪怕死这也不说。

    就这样,沈行便天天来显德宫打卡。

    问一问赵姬,她的身体是否好了。

    对于这样的人,赵姬属实是无可奈何。

    话又说回来,往常都是沈行一个人来,这次怎么带上了孩子。

    小宦官主动说道:“王妃,昨日沈行之子沈食从楚国赶来,投奔沈行。随行的还有三十八位农家子弟以及家眷。”


本站仅为测试学习使用,非盈利,请勿转载后果自负!